
2005年
亚锦赛5000米、1万米冠军
2006年
世青赛5000米第四名
2008年
北京马拉松冠军、北京奥运会马拉松第21名
2009年
世锦赛马拉松冠军
北京时间2009年8月23日,第十二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在德国柏林进行到最后一天的争夺。沉寂了6天中国军团再次传来佳绩,小将白雪以2小时25分15秒的成绩夺得女子马拉松冠军,这也是中国选手在包括世锦赛和奥运会在内的世界大赛中首夺该项目的金牌!日本选手尾崎好美以10秒之差屈居亚军,埃塞俄比亚选手梅加亚名列第三。此外,中国的周春秀和朱晓琳分获第四、第五名。
女子马拉松赛是中国田径队在本届世锦赛上的最后一个冲牌项目,也是最后一个比赛项目。中国田径军团在前两日取得1银两铜之后再无奖牌进账,女子马拉松成为最后的希望。由2007年大阪田径世锦赛女子马拉松亚军、北京奥运会铜牌得主周春秀领衔,加上朱晓琳、孙伟伟、白雪三位小将,将向奖牌发起最后的冲击。
同其他调对抗或者爆发力的比赛不同,马拉松更注重经验、战术和团队合作。埃塞俄比亚的实力最为强大,A-贝克勒将携手图恩、梅加亚竞争冠军。非洲劲旅肯尼亚队虽然由小将担纲,但是实力不容小视。此外,俄罗斯的扎哈诺娃、日本选手尾崎好美也具备了冠军的实力。
比赛开始之后,以周春秀为首的中国军团表现得非常不错,通过10公里计时点时周春秀、朱晓琳与另外6人并列第一,成绩为35分03秒,另外两名选手孙伟伟、白雪则以1秒之差紧随其后。接下来的10公里,第一集团依然非常庞大,多达24人,中国4位女将没有一人掉队,领先的是埃塞俄比亚的图恩。
半程完成时,俄罗斯的扎哈诺娃追了上来,她以1小时13分39秒排名第一,中国的朱晓琳与之并列第一,而周春秀、孙伟伟和白雪也只落后1秒。30-35公里被称为"鬼门关",这段距离是选手们体能的一个极限。通过不断的变速,领先集团锐减到3人,排在前三位的是白雪、埃塞俄比亚选手梅加亚和日本的尾崎好美,周春秀落后20秒排名第五。
当比赛进行到40公里的时候,白雪摘掉了帽子试图放手一搏,而梅加亚因为体力不支被甩开,比赛变成了白雪和尾崎好美的竞争。此时,周春秀也从追到了第四位。最后2公里冲刺阶段,白雪加大了动作的幅度,并逐渐把尾崎好美甩开。
最终,白雪第一个抵达位于勃兰登堡门的终点线,夺冠成绩为2小时25分15秒。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选手在世界大赛中首夺马拉松的金牌!日本选手尾崎好美以10秒之差屈居亚军,埃塞俄比亚选手梅加亚名列第三。此外,中国的周春秀和朱晓琳分获第四、第五名。

周春秀2002年才正式开始马拉松训练,近几年进步很快,在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她甩下日本选手1公里多,获得冠军。在当年3月的首尔马拉松赛上,她跑出了2小时19分51秒的个人最好成绩,也是2006年世界第二的好成绩。这也使她成为历史上第七个跑进2小时20分大关的女选手。

保拉•拉德克利夫
女子马拉松世界最好成绩由英国女子长跑名将拉德克利夫(Paula Radcliffe,生于1973年12月17日)于2003年4月13日,在伦敦创造,成绩为2小时15分25秒。
保拉•拉德克利夫是当今女子马拉松项目上最伟大的选手之一,多次大幅提高马拉松世界最好成绩和世界纪录,目前仍然保持着2小时15分25秒的女子马拉松惊人世界纪录。女子马拉松史上最快的三个成绩都在拉德克里夫名下,排名第四的成绩要比其慢3分多!
历史战绩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女子5000米第五名;
1997年田径世锦赛女子5000米第四名;
1999年越野世锦赛女子4.8公里比赛亚军,田径世锦赛女子万米亚军;
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万米第四名,半程马拉松世锦赛冠军;
2001年田径世锦赛女子万米第四名,半程马拉松世锦赛、越野世锦赛冠军;
2002年越野世锦赛冠军,10月13日,芝加哥马拉松赛冠军,以2小时17分18秒的成绩创造了当时女子马拉松世界最好成绩;
2003年4月13日,伦敦马拉松赛冠军,以2小时15分25秒的成绩刷新世界最好成绩;
2004年纽约马拉松赛冠军;
2005年田径世锦赛女子马拉松冠军,伦敦马拉松赛冠军;
2007年纽约马拉松赛冠军得主。
1999年11月,被英国体育记者协会评选为年度英国最佳女运动员。2002年11月17日,被国际田联评为年度最佳女运动员。2002年12月8日,被英国广播公司评为年度最佳运动员。被评为2007年度劳伦斯体育奖年度最佳复出运动员。

当日,35岁的格布雷塞拉西以2小时3分59秒的成绩力压群雄,同时刷新了世界纪录。柏林显然是这位老将的福地,因为他的原世界纪录2小时4分26秒,是一年前也在柏林创造的。
“我真是太高兴了,一切都很完美。天气很完美,观众很完美……”格布雷塞拉西说,“来这里之前,我就知道自己可以做点特别的。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观看了比赛,你会发现好像柏林所有的人都来看比赛了,这种感觉太美妙了。”
格布雷塞拉西是世界田坛的传奇人物之一。除了两枚奥运会金牌外,他还8次夺得世界冠军,并23次打破世界纪录。

奥林匹克的宗旨不是更快、更高、更强么?这位垫底者究竟做了些什么,竟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话说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是第一次在高原举办的夏季奥林匹克盛会,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让那届奥运会的田径比赛好戏连台,出现了许多空前的好成绩。相形之下,马拉松比赛的成绩太一般了,冠军、埃塞俄比亚人马默.沃尔德的成绩2小时20分26秒4,比他的同胞、两届奥运金牌得主“赤脚大仙”阿贝贝.比基拉在4年前东京奥运会上创造的2小时12分 11秒2差了一大截,亚军日本的君原健二和季军新西兰的迈克尔.瑞安2小时23分多的成绩更是平平无奇,记者们除了例行公事般看一眼颁奖式,最多关注一下因伤只跑了17公里便颓然倒地的“赤脚大仙”比基拉,对其他选手并未太在意,观众们也没对马拉松投注过多热情,等颁奖式结束,场地内其它项目都已比完,他们便三三两两地退场回家了。
过了一个多小时,组委会开始通知马拉松沿途的服务站开始撤离,结果得到一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消息:有个选手还在跑!
原来这个还在跑的选手就是阿赫瓦里。他在跑出不到19公里后因碰撞而摔倒,膝盖受伤,肩部脱臼,但他并未就此退出,而是一瘸一拐地继续向终点跑去。渐渐的,所有选手都将他远远甩在身后;渐渐的,围拢在街道两侧打气助威的人群已散尽,天色也越来越黯淡,所有人都觉得马拉松比赛已经结束,只有阿赫瓦里本人坚定地跑着,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比赛远未结束。
又过了半小时,天色已全黑,阿赫瓦里仍在继续着。由于剧痛,他的慢跑比寻常人散步还要慢,他的膝盖不住流淌着鲜血,嘴角也痛苦地抽搐。
不知什么时候,他的身边出现了一名男子,《三角洲天空画报》的记者,这位记者同情地看着他,不解地问,为什么明知毫无胜算,还要拼命跑下去?
阿赫瓦里显然毫无准备,他默默地又“跑”了好一会儿,才突然坚定地答道:“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要我完成比赛……”。被深深感动的记者不但向自己的杂志社发了稿,还立刻把稿件发回奥林匹克新闻中心,阿赫瓦里的名言不一会就通过广播回荡在墨西哥城这座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上空,许多本已回家的市民纷纷赶到路边,为这位勇敢的选手助威、欢呼,在观众的鼓励下,阿赫瓦里拖着伤腿,顶着满天星星,走入了专门为他打开灯光的阿兹特克体育场,几乎是一码一码蹭到了终点线。
他被当作英雄般簇拥着,受到了远比冠军更隆重的礼遇。由于过于激动,人们忘了统计他的确切成绩,在奥运成绩册上只有他获得的名次:75人中的第57名,排在他之后的18位选手,都是因各种原因中途退场的。
阿赫瓦里1938年出生于英属坦噶尼噶的姆布卢Mbulu,参加墨西哥城奥运时已是30岁老将。虽然他此前并无煊赫成绩,但作为坦桑尼亚历史上首位参加奥运竞技的选手,他没有辜负国家的厚望,成为 “最美的垫底者”。奥运后不久他便退役,进入坦桑尼亚奥委会工作,如今他将主要精力投注于“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竞技基金会”,他希望能帮助更多小选手,让他们在今后的奥运赛场上不再跑在他人身后。
名人名言:
最强的肌肉是我的心
The strongest muscle is my heart.
今天的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
年届古稀的“英雄”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四十年后再续奥运缘。
二00八年四月十三日,阿赫瓦里在自己的祖国,在坦桑尼亚的海滨城市达累斯萨拉姆,手持祥云火炬跑了六十三米。
一九六八年十月二十日,阿赫瓦里在墨西哥城参加奥运马拉松比赛,他带伤坚持跑完了四十二公里一百九十五米。“我的国家不是送我来墨西哥开始比赛的,而是完成比赛!”他的话已然成为奥运史上的名言。
四十年来,这位马拉松运动员“永不言弃”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与普通人。
十三日清晨,达累斯萨拉姆乞力马扎罗凯宾斯基饭店门前,阿赫瓦里在慢跑,为下午的火炬接力做准备。尽管六十三米的距离对于擅长跑步的他来说易如反掌,但阿赫瓦里仍不敢懈怠,提前一个多星期就来到了达累斯萨拉姆。
临近中午,阿赫瓦里完成热身返回饭店。归途中,他将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给了路边的穷人。就连装水瓶用的黑色塑料袋,他也地送给了一个小贩。
“我的祖国,还有许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我要尽力去帮助每一个人。”七十岁的阿赫瓦里早已退役,他和他的家人生活在距离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近八百公里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过着简朴的生活。除务农外,他还经常会指导一些少年选手练习中长跑。
慷慨的阿赫瓦里,年轻时就曾有过义举。一九六三年,他前往希腊参加国际马拉松赛,最终获得第二名。亚军的成绩给他带来了一座奖杯、一张证书,还有一千美元的奖金。在当时的坦桑尼亚,一千美元不是个小数字。但是归国之后,他便在政府的号召之下,捐出了一千美元的奖金,用以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参与体育运动。
慷慨的阿赫瓦里,却对一九六八年的墨西哥奥运会耿耿于怀。“我一直在达累斯萨拉姆训练,这里的海拔要比墨西哥低许多。当年,八十个参赛选手中,有六十三个没有能够完成比赛,我一直坚持了下来,直到最后一分钟,完成了比赛,但我一直在忍耐。”
阿赫瓦里告诉中新社记者,如果在平原进行比赛,他完全有实力问鼎奥运冠军。参加墨西哥奥运会之前,阿赫瓦里获得了东非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和南非马拉松比赛的冠军。在东非这片长跑好手林立的地区,他算是佼佼者。但在墨西哥高原上,刚刚跑过半程,阿赫瓦里就因为缺氧与寒冷摔倒在了路上,右腿严重受伤。
如今,阿赫瓦里手里没有奥运金牌,只有一张国际奥委会颁发的证书,上面写明了他在墨西哥奥运会上的经历。
如今,阿赫瓦里的手里又多了一把祥云火炬,北京奥运圣火经过他的传递,添加了新的意义。
这就是“英雄”约翰•斯蒂芬•阿赫瓦里时隔四十年的两段奥运缘。

“一个常年累月坚持天天跑步日日写博对马拉松有点疯狂的人;一个有40岁生理年龄,30岁心理年龄,20岁心脏功能,10岁童话幻想的人。”这段话书写在千里马博客的最顶端。
一位普通的机关干部,一年坚持300天的马拉松训练;他自费参加了国内四大马拉松赛事;为了训练,他不仅要凌晨奔跑在乡间,还经常在训练中挨饿……
这些听起来都有点不可思议,但在云南省的楚雄市,的确有这么一位称得上是“狂热”的马拉松爱好者,他就是自称“千里马”的马亮武。
中国一流“业余马”
2006年3月25日,练了20多年长跑的马亮武勇敢地首次跻身全国马拉松比赛——厦门马拉松赛。首次出马,马亮武跑出了2小时59分28秒,总排名第122位。6月18日,马亮武来到大连参加国际马拉松赛,在12000名选手中获总排名42位,获业余组第一名。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天气炎热,在全部参赛选手中能够按规定回到终点的不足300人。
马亮武这一年中最为满意的时刻在10月。2006年10月15日,北京国际马拉松赛。马亮武以2小时44分53秒的个人最好成绩,获得了业余组第3名。随后在11月的上海国际马拉松比赛中,马亮武获得总排名58位,业余组第2名。一年4站马拉松赛,马亮武不仅全部完成,而且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他在自己博客中的名字“ 千里马”,从此也开始在全国业余跑友中叫响。
孤独奔跑20年
20年前,马亮武偶然接触了长跑,然后慢慢爱上了这项运动。跟其他普通人一样,有妻有儿有工作的他,每天也要上班,照顾家庭,但这样的普通人生活却是在他每天清晨完成长跑训练之后才开始的,也就是说,马亮武的一天总是在黑暗中揭幕。
通常,马亮武早上4、5点钟就起床,随即开始自己艰苦的长跑训练,8点30分准时到楚雄市卫生局上班。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训练计划,赶上刮风下雨,也从不间断。
20年来,他在长跑途中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克服着孤独的侵袭,完成了一段段常人难以想像的路程。由于没有伙伴,无法携带任何东西,每次训练,经常又累又渴。有一次长距离训练途中,马亮武看到路旁烤的饼子,饿得口水直流,恨不得过去拿一个就啃。“我就是要让自己没有一点退路,才能够坚持完成每天的训练计划。”马亮武说。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马亮武用自己的精神和信念坚持着自己的所爱,在他的博客中,马亮武详细记录了自己2006年的训练量:“2006全年总计跑程5719公里,比2006年多了500余公里,出勤293天,比2006年少了10天。进行了4次超马拉松训练,全程8次,半程以上的训练有111次,遇到雨天32天、雾天11天,参加了4次国际马拉松的比赛。”
跑出精彩人生
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学习,马亮武从一匹“业余马”逐渐变成一匹“半专业马”。借助云南高原训练的优势,马亮武又结识了一批跑友和专业马拉松运动员,他也经常跟这些专业选手一同训练。马亮武说。他的最大心愿,就是将来有一天能够到美国波士顿参加马拉松比赛,“能有中国人出现在那里,该是多么自豪的事。”
现在,马亮武不仅自己跑,还带动别人跑。妻子、孩子从他身上受到了鼓舞,也加入了长跑的队伍。
对于自己所钟爱的马拉松,马亮武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我认为,跑马拉松就是一种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永不放弃的精神,千锤百炼的精神。希望以后跑马拉松的人越来越多,关心关注马拉松的人也越来越多。为此,马亮武把自己的长跑感悟精炼成10个字,2007年元旦领跑时贴在了前襟上:“生活要出彩,你要跑起来!”

苏勤生,56岁,胜利油田的一名普通工人,然而他有着“中国阿甘”、 “国内马拉松第一牛人”、“草根长跑狂人”的头衔。
趁业余时间,2009年之前他已经参加了大大小小50场马拉松比赛,公路跑、沙漠跑、森林跑、海滩跑、草原跑……哪里有马拉松比赛,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因为北京申奥爱上马拉松
1月3日,苏勤生没有坐公交车,跑了近半个小时从省城一家旅馆来到本报。他一身轻便的运动衣,背着一个背包,提着两个袋子。
他刚刚从厦门参加国际马拉松赛回来,“2日跑的,一共1万多人,我跑了第454名”,苏勤生很知足。
苏勤生被人称为“老马”,因为他太“痴迷”马拉松比赛了。
“就这几天假,1月2日正好厦门的国际马拉松比赛开始,我一看时间太紧,就买了往返的特价机票。”苏勤生参加这些活动都是自费的。
“从2003年至2009年,我大大小小参加了50站马拉松赛事。过去的都过去了,今年起跑的枪声也开始打响了。全程42公里多,我跑了3小时25分,第454名。”苏勤生说话的时候总是充满着激情。
“明天我还要去上班。”苏勤生是胜利油田的一名石油工人,他的工作地点在滨州的一个乡村。
和马拉松结缘是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苏勤生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于是就想到了跑马拉松。“因为马拉松是最艰苦的项目,能够锻炼人的意志,我想挑战一下。”
但是2001年,苏勤生赶到北京没报上名,他只能看着别人跑。到了第二年,他终于跑上了马拉松,因为没有经验,42公里多他跑了4小时20分才到终点。
他已经停不住奔跑的脚步
苏勤生一跑起来,发现自己的脚步已经停不下了。
一年四季,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他每天都坚持跑十多公里,“我的工作地点周围都是乡间小路,环境好,但是路不平,一下雨都是泥泞。” 苏勤生说,“附近老乡都认识我了。”
苏勤生的油井距离工作站有两三公里,吃饭的时候要到站上去吃,他每天都是跑着来回。
只要他听说哪里有马拉松赛,他就积极参加。每次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他都坚持跑完全程。
2008年7月,苏勤生在锡林浩特参加比赛时,草原上连棵树都没有,高温30多摄氏度,中途没水了,他到牧民的蒙古包要水喝,牧民看他疲惫不堪,提出要开车把他送到终点,他拒绝了。快到终点时,组委会官员看到他的样子,建议他放弃,但他仍然挪动着双腿,“是救护车跟在我身后陪我跑完了最后的路程。”跑到终点后,大家向他竖起大拇指,夸他是“胜利者”,是“英雄”!
2009年8月,他在拉萨参加马拉松比赛,坐火车到了拉萨后身体就产生高原反应,但他仍然没有放弃,100多名参赛者中他跑了52名。
为跑马拉松每年花掉几万元
作为一名石油工人,苏勤生每个月的收入只有2000多元,但每年光参加马拉松赛他就要花掉几万元,换来的就是一些马拉松的成绩单和奖牌。
妻子在一家干洗店打零工,还要供自己的女儿上学,几年下来,苏勤生没攒下任何积蓄,日子紧巴巴的。
1月2日,他从厦门参加完比赛到了济南,找了一家一晚50元的小旅馆住,还和老板讨价还价,“我不开空调了,再给我便宜10块钱”。
“有时候赶到一个地方就后半夜了,但是住宿费收一天的钱,我觉得不划算,就在大街上溜达等天明,冷了就跑跑。”苏勤生尽量节省每一块钱。
“我一年在家的时间10天都不到,感觉时间不够用。刚开始我对象有意见,现在也理解支持了。”马拉松已经成为苏勤生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跑,我就是想带动大家都能运动起来,现在不是提倡全民健身嘛。”苏勤生的想法其实很简单。
苏勤生的偶像是香港的安顿,80多岁了还参加马拉松比赛,还有徐州的黄志河,73岁了还在马拉松的路上跑,他的衬衫上有两个字“跑啊”。
这次去厦门参加比赛,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给苏勤生写了几个字“永不止步”,让苏勤生视为珍宝。


黄老的标志性是他的长须白髯,他的形象屡现各地的电视报刊上,有时大赛的宣传材料上也能看到他,2008年沪马南京东路上的大屏幕就不断闪现他的比赛镜头。
黄老的形象还表现在略显异类的跑姿和有些天真朴素的性格上,这很符合他这个年龄段的人。
跑友和网民对于黄老的褒奖不须繁笔,但也有网上质疑他跑马拉松的真实性和能力。实在有些小人心度君子腹,如不相信我可以安排随黄老跑几个马拉松。
黄老年逾八旬(1930年生人)。第一个马拉松1998年北京,成绩3小时42分10秒;最好成绩,2004年,厦门,3小时41分32秒;最近一次跑进4小时是2008年杭马,3小时59分47秒;今年最好成绩目前是大马,4小时05分28秒;东营马拉松的成绩是4小时22分42秒,而不是记者采访的4小时15分。到目前为止,他一共跑了31个全马。
黄老的训练有他的特点,正常情况下每周6天以上,每天25公里左右,在他身上真正体现了生命不息,跑步不止的精神。
另外黄志和老人被徐煤集团公司评为2008年度公司十大感动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