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玉米、黑水稻、黑豆、黑芝麻……一问到雁江区中和镇的特色农业,众人都会提到老龙潭片区的黑色农业。覆盖5个村,幅员面积近5万亩,从2011年开始,计划用15年进行综合农业开发,这样一个庞大的特色农业项目如何平衡当地农民和开发者的利益?为一探究竟,记者于日前深入当地进行了实地采访。
农民收租金 家门口打工
下午3点,秋日暖阳晒得人昏昏欲睡,中和镇三清村5组的张素芳和邻居一样,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我家的4亩5分地从去年就租出去了,一年有1800多元的租金。”张素芳和老伴都已过花甲之年,基本干不了农活,往年总是把耕地送给乡亲种,去年12月开始,三清村5组作为老龙潭黑色农业的中心试点区,其大部分耕地已由项目开发公司承租。
按照每年400元∕亩的价格,公司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和支配权,农民收取租金。据悉,公司已租得700余亩土地,其中320亩耕地,370多亩非耕地,涉及59户村民。“一亩400元确实不高,但是后来公司承诺帮我们买新农保,大家也就同意把地租出去。”一村民说。
除了收取租金,在家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都在家门口打起了工。正在一田埂上种万年青的唐宗金说,“每天50元,工作8个小时,平均每个月有七、八百元工资。”像唐宗金这样常年在公司打工的还有10余人,而到农忙季节,打工人数会增加一倍。
公司特色 长效高回报
上面提到的项目开发公司即是由当地李氏家族成立的老龙潭黑色农业开发公司。谈起自己正在开发的特色农业,公司负责人李质忠打开了话匣子。
“15年规划,是通过黑色农作物、果木种植、水产养殖、保健饮品生产以及养老养生服务,实现有机生态、休闲养老、观光相结合的综合农业开发。”
今年,该项目在5组进行中心试点,已栽种柠檬100亩,黑水稻17亩,收获1.2万斤,黑玉米40亩,收获2.4万斤,并在22亩水田及10亩鱼塘投放鱼苗6万余条。“黑米6—7元∕斤,黑玉米3元∕斤,比普通的大米、玉米市场价要高出一倍多,经济效益显而易见。”
李质忠把目标分成3个五年来实现,而2011年在三清村5组的试点,已经初见成效。“其他村组,不通过租地,而是以‘公司+农户’的订单式农业及‘股田制’模式,引导农民种植黑色作物、发展特色养殖等。”
记者手记
长期规划重在落实
15年的开发项目,李质忠对自己的项目信心满满。但这样一个时间长、幅员面积广、涉及村组多的项目,要协调的利益众多。如何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并参与到黑色农业开发中来,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才是关键。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项目开发者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更不能忘记项目实施的初衷。资阳日报记者 范秀萍
黑色农业如何双赢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