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代言更给力


  魏敏芝,想必大家还记得,她是从平民直选出来的演员,13岁因出演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而一举成名,后去美国留学深造。当年,这位来自河北张家口一个偏僻小山村的女孩才刚上初一,她并不知道这部电影将给自己的命运带来怎样的转变,更没想到数年后,她会以一个与电影制作相关的崭新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2004年和2005年,她连续两年获得中国青年征文比赛大奖,其后担任了中国青年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河北分会主席。

  经常看到,人们外出找吃的、玩的地方,都会首先想到出租车司机;很多收入比较稳定的人,多数都很省钱,很会算,花钱并非真的大手大脚;如果是高额消费,大多是政府或公司买单。反而那些收入不高的人,倒是经常花钱追逐流行,促进消费。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明星代言是品牌和产品推广的最佳方式,以为最能推动大众消费的是偶像。然而,国外有机构对品牌代言的调查发现,真正的力量,并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偶像,反而是“平民”,尤其是社会底层等收入不高者。

  专家找来一群人做实验,他们将一件“潮T”分别给一位在百货商店负责打包的中年男子和一位酷酷的年轻学生穿着。然后调查者问消费者,哪一种人让你比较想买下这件“潮T”?结果发现,看到中年打包工的人竟然比看到酷学生的人还要想买这件“潮T”。无独有偶,实验者又将一个无线充电器给一位保安员和一位新潮的建筑师试用,结果发现,看到保安员使用比看到建筑师使用的人更有购买冲动。

  研究表明,当大家看到这些他们不想成为的更低的社会阶层使用了某一个“潮牌”或“潮流商品”或“科技商品”时,他们心中反而对自己发出了一个超大的问号:

  “奇怪!这明明是很新的东西、很贵的品牌,为何连‘他们’都在用?”

  “是不是表示我的品味已经‘落后’?已经赶不上大众?”

  原来,每个人心中都有阶层的“先后顺序”排列,你会认定世上有些东西是自己应该先拥有,而某些人是“在你之后”才会拥有的,但当你看到这些人已经“在你之前”抢先拥有了,你就会发慌,很不爽,于是,你就想买下它!殊不知,你正是这样被商家圈中的。

  这种低阶层使用效应背后的关键因素在于人们使用了人类之间的比较心理,与传统利用名人代言的崇拜心理不同。当激起了一个人的比较心之后,他就会进入一个盲目的追求过程。人总是不想让自己输给对手。当然,和谁相比目标消费者心里很有数,这个对手的社会地位要么和他相同,要么略低和略高,如果相差过大则反而引不起他的比较心理。

  所以,没钱请明星代言做广告的品牌不妨试试请平民代言。你会发现,想在一栋大楼张贴广告,还得经过物业管理公司同意。相反,说服“大楼管理员”个人来做“活广告”代言很简单。这就告诉我们,一切皆有可能。只是要知道你的平民代言人是谁?在哪里?如何“轻轻一抓就起来”?

  平民代言没有明星的名气大,也没有明星的魔鬼身材。但是平民代言具有一个非常优势:他们懂生活。作为消费者,选择那些连生活都不懂的明星来代言,还不如选择懂生活的平民所代言的自己喜欢的产品与品牌,这才是最权威的表达。可以说,平民代言更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