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应对公司治理制度进行反思


  从1998年中国成立了首批包括华夏基金在内的基金公司开始,中国基金业在13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资产规模从100多亿扩展到2万多亿,同时也经历了市场的牛熊交替,疯狂募集的高潮期或是停滞不前的瓶颈期。在全球经济起伏跌宕的大环境下,中国基金业在未来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先生对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历史发展、发展瓶颈和未来愿景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作为中国基金行业的领头羊和标杆性企业,华夏基金以2247.13亿元(截止2010年底)的基金管理规模在全部65家基金公司中占比约为10%,连续5年保持全行业第一的位置。旗下共有24只开放式基金,2只封闭式基金。截至2011年6月30日,华夏旗下基金累计实现分红超过721亿元,基金份额持有人户数1600万。

  中国基金业13年发展成就巨大

  回顾中国基金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表示,中国基金业十三年来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1998年,第一批经中国证监会批准的全国性基金公司在中国内地成立了,这是个行业兴起的重大里程碑。13年来,中国基金业规模从100多亿到2万多亿,发展速度极其迅猛。到2011年6月底,整个行业为投资人累计分红总额达到6900多亿元。为投资人创造回报的同时,中国基金业为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投资人才和管理人才。中国的普通老百姓通过投资基金,逐步树立了理财观念,在获得了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建设。

  当然,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几次波折,范勇宏为我们大致总结成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起步期。从1998年到2000年。1998年,在监管部门的指导和资本市场各界的支持下,以最早成立的“老十家”全国性基金公司为代表的基金行业发展速度很快,初步建成了投资研究、产品设计等业务体系,整个行业管理规模达到五百亿元左右。

  第二个阶段是低潮期,从2001年到2005年,这段时间发生了所谓“基金黑幕”事件,很多人因此对发展基金业产生了怀疑,这使基金业在此后数年处于一个艰难发展的低潮。基金行业也没有停顿,而是在挫折中锐意进取,其间,最大的进步就是创新成立了开放式基金。基金业从封闭式基金时代迈入了开放式基金时代。

  第三个阶段是跨越式大发展时期,从2005年到2007年大牛市。具有历史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在2005年启动,整个资本市场焕然一新,迎来了一个爆发性的发展,而基金业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行业大发展阶段,管理资产规模也出现跨越式增长,从2005年年初至2007年10月,基金业管理资产规模从3000亿元左右一跃达到3.3万亿元。在股票市场陷入近乎疯狂状态时,对基金的认购也处于狂热中,一日募集千亿资金,这些追求规模扩张的销售行为为日后基金投资大幅亏损、伤害投资人利益埋下了伏笔。

  第四个阶段是回归理性阶段,从2008年到今天的“理财多元化”时代,也是基金业遇到制度瓶颈的关键时刻。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的大熊市、2009年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的小牛市、2010年的震荡市场,基金经历了数度跌宕起伏,到目前,基金公司数量增加到65个,管理的基金只数达到900多只,管理资产规模则从高峰缩水到2.36万亿元。投资者由热情追捧基金转向理性地看待投资基金这一理财方式了。基金业由快速发展进入到相对停滞的整固期,并且预计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对于困难,中国基金业遇到来自行业外部和内部的挑战。

  首先,国际资本市场和中国A股市场进入“后金融危机”时期,政治冲突、经济困难、自然灾害等频繁发生,全球经济复苏缓慢,通胀成为新兴市场国家的难题。最近发生的美国债务危机、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对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成熟市场都呈现较为剧烈的波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A股市场预计以震荡为主。在缺乏趋势性机会的情况下,主动型基金投资获得超额收益的难度大大增加。基金的业绩平庸甚至亏损使基金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降低,一部分投资者转而投向其他风险较低、收益合理的理财产品。

  其次,在当前的“理财多元化”时代,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私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私募股权投资、投资连接保险产品等等,共同构成对了公众的理财产品。这改变了以往基金“一枝独秀”的局面,对基金公司是个挑战。

  从内部来看,基金发展遭遇到制度的瓶颈,目前仍无法实现持有人、基金经理利益一致性的问题。其结果是,基金公司管理层和基金经理等人才频繁跳槽,或者由公募转向私募等其他资产管理领域。没有一个稳定的管理团队和投资团队,良好的业绩是无从谈起的。相比于来自市场和竞争者的冲击,这是目前中国基金业的核心难题,也是发展瓶颈所在,必须由此破题求解。

  公募基金应有危机意识 现已到了对公司治理制度进行反思的关键时刻

  基金是个舶来品,美国基金业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既然是舶来品,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就成为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基于此,中国基金业是在最近2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本市场大发展这一宏观背景下,大量吸收、借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基金业各项制度和先进成果,并将其成功运用到中国资本市场,从而实现了自身快速发展。

  但因发展环境不同,中美基金业也各具特点。从发展模式和道路上看,中国基金业与美国基金业不同。中国基金业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东南亚金融风暴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由政府主导、有实力的证券公司发起成立的。这一点与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完全由投资人和管理人自发成立的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这也决定了中国基金业此后十多年的发展中一个显着的特征,就是通过不断的制度建设、放松管制来获得发展契机、壮大实力。

  与此相反,美国基金业孕育在私有制的土壤中,是在政府不断出台新的监管政策和制度的情况下,由放任自流逐渐过渡到规范管理下的发展。美国的监管政策,更多是从保护投资人利益角度出发,因此并未限制或者损害基金业创新和发展的驱动力。两国基金业不同的发展道路是与两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

  尽管两国基金业发展道路不同,但殊途同归,都离不开尊重市场规律这一原则,也离不开资产管理行业作为“受托行业”的共同特点。这些共同特点还包括,行业建立在“诚信为本”的基础上,人才是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投资人的利益应放在第一位考虑等。这些特点是中国基金业借鉴处于领先地位的国际同行成果的基础所在。从行业共性而言,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基金业在基金投资管理、合规制度、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各个业务领域,充分学习、吸收了美国基金业先进的经验,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针对中国基金业面临制度瓶颈范勇宏表示,在中国基金业发展的历程中,每一次制度上的规范和创新,都为行业发展带来契机。从出台《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到《证券投资基金法》,基金公司得以规范发展;《开放式基金试点办法》则开创了开放式基金时代,此外还有QDII基金、企业年金、特定账户管理等各项业务的推进和开展。每一次“放松管制”,都会带来行业发展的机会。但不断的创新,始终停留在一个产品、投资、业务这些表层问题,时至今日,到了一个对更深层次的公司治理制度进行反思的关键时刻。

  基金业制度上的瓶颈是如何实现持有人、基金经理利益一致性问题。在理财多元化时代,公募基金要有危机意识,要解放思想,改革现行的基金管理制度,特别是要解决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经理利益一致性的问题,即建立基金持有人与基金经理两者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基金管理制度。

  应对市场挑战 投资已转为自下而上的“精选个股时代”

  对于目前市场震荡,赚钱效应缺失的不佳投资环境,基金业应如何应对,范勇宏分析到,市场下跌对基金业的冲击,一方面是基金净值的损失,另一方面是赚钱效应的消失导致投资者对基金失去了信心,部分投资者选择撤离。表面来看,是市场的下跌造成了目前基金业的困难局面,毕竟为投资者赚钱才是“硬道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股市的上涨的确为基金业创造了大发展的契机,但股市的下跌并非目前基金业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

  其中有两个原因,在股市进入熊市的时候,一些较为优秀的基金能够通过自上而下的择时判断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同时通过自下而上的个股精选,在择时基础上取得更多的超越收益。例如,2008年业绩表现较好的股票型、偏股型基金,下跌不到40%,远好于上证指数超过65%的跌幅。

  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上证指数从2007年2月首次突破3000点后,在最近4年牛熊变幻中,多次在3000点附近震荡。2009年7月,在2008年大跌之后,上证指数首次收复3000点大关,今年3月,上证指数则时隔4个月再次站到3000点之上。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指数涨幅为零的情况下,投资股票的近300只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单位净值却平均上涨了15%左右,显着战胜了大盘,绝对回报可观,基金投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检验。大多数投资者对此有清醒认识,是持有理性态度的。

  同样面对震荡的A股市场,在公募基金规模缩水、平均发行规模不到10亿元的情况下,私募基金的规模却不断增长,仅2011年上半年就发行了350多只私募基金,约300亿元,使得整个私募基金规模达到1400亿元。近期有报道,某私募基金的规模已经达到百亿元。这就说明,市场不是导致基金规模份额降低的根本原因,业绩才是投资者选择私募基金的根本原因。

  对于来自市场的挑战,A股市场目前已经从自上而下择时判断为主转为自下而上的“精选个股时代”,在这个阶段,如何选择好的成长股,是基金投资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而选择好的成长股,就要回归到基本面研究和价值投资来。作为基金公司的买方研究,要做到对上市公司进行深入的独立研究。基金公司要重视投资研究人才,尽其所能大力充实研究力量。

  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私募基金等各类理财产品,应当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相似的理财产品,却因为分属不同行业,监管要求各不相同。公募基金各项监管标准较高,包括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严格的契约管理、组合投资、投资人员的行为规范等等,而其他理财产品的投资则不受这些限制。同台竞技,却面对不同规则,这对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对相似的理财产品,尤其是高风险的理财产品,有必要实施不同行业监管措施的协调,统一监管标准,为公募基金发展营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这有利于遏制不公平竞争,树立投资者的信心,维护资产管理行业的信誉。

  此外,尽可能拓展基金管理资产的业务领域,也是充分发挥目前基金投资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从美国基金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政府401K养老金制度改革而获得巨大发展的经验来看,在中国大力发展养老金业务,并将养老金委托给基金进行专业投资管理,在政策扶持、制度设计上有利于基金进行合理的投资,将实现养老金保值增值、基金行业获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最后,范勇宏为我们描绘出了他对中国基金业的发展的愿景:“尽管中国基金业现在处于发展相对停滞的阶段,但制度是生产力,在解决了市场公平性、制度瓶颈这些问题后,中国基金业能够“浴火重生”,实现新的腾飞,这是由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普通百姓投资理财意识日渐普及的大背景决定的。从宏观经济周期来看,中国经济当前处于新的一轮经济周期的开始。在下一次牛市开始的时候,中国基金业会发展成出几百家基金公司、几千家基金销售公司、上万只基金产品。中国将在成为经济大国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成为资本强国,将涌现出一大批比肩国际同行的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对于这个愿景,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也有信心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