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为啥缺钱到了捉襟见肘地步?


  9月以来,存款以惊人的速度流出银行体系。前15日,工行、农行、建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较8月减少4200亿元左右,出现了罕见的天量负增长。因此,四大行不得不向央行上级单位呼救:不仅完不成存款任务,更没有钱放贷,而且未来日常支付都可能出现问题。

  商业银行无力维持保障房信贷

  屋漏偏逢连夜雨,央行和银监会又在8月就下发了文件,要求商业银行向地方融资平台输血,以支持保障房建设,虽然决策层的口气不是命令式,但保障房项目是政府任务,谁拖后腿、谁制掣肘,就可能摘谁的官帽。但问题是:如今一边是8月存款已经出现大幅下降,银行资金面临短缺;另一边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近日向各银行发出《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的通知》。这意味着大量资金将被冻结,相当于未来6个月内上调两至三次准备金。这着实让四大商业银行着急万分。

  商业银行如今已是几头受气:一是地方政府若不能如期从商业银行贷到保障房急需贷款,完全可把保障房建设开工率不足的责任归咎于商业银行。二是中央银行会认为商业银行在故意贻误保障房建设的战机;三是老百姓则会埋怨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过低,比影子银行低几倍,而且负利率时间太长。

  我们的政策出了哪些问题?

  首先,一般而言国家政府对待即将发生的通货膨胀应有一个预警机警,并且建立一整套应急预案以防患未然。而我们的决策层在通胀初期并不在意,等到通胀形成趋势,再出手调控,显然已经在时机上慢了一拍,这势必造成,为了让不断攀升的通胀得到有效遏制,政策紧缩的力度会突然加大,这会造成社会资金的全面紧张。最后的结果是,高通胀没压下(因为通胀一旦发生有趋势效应),经济增速却被压下来,滞胀难以避免。不仅如此,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出现了错配,过度的向国有企业、地方投融资平台、上市公司倾斜,造成了在货币紧缩的形势下,中小企业、农业生产得不到信贷的支持,只能转向高利贷借款,为以后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从6月份起,高利贷现象已经在全国很多地方泛滥,大量存款被影子银行卷走。为什么很多储户要把存款从国有银行取走而交给风险系数很大的高利贷中介?为什么中国大地上有这么多人宁愿铤而走险,去追逐高息揽储?

  我认为决策层的领导们应该想一想存款人的感受,想一想中小企业的感受:目前实际通胀率肯定高于10%,但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仅有3.5%,活期存款利率还不到1%。而且还有专家声称,若世界经济出现危机,中国的利率明显高于美欧几近零利率,这为未来调控降息提供了空间,显然替错误政策买单的始终是广大储户。贷款利率是多少?由于紧缩,中小企业很难从正规的渠道贷款,不正规的地下钱庄的利率最少20%,最高的已超过100%。如此悬殊的利差,如此不靠谱的银行业存贷款利率,我们呼吁尽早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扭转现今负利率正在扩大的趋势。

  为什么银行存款利率必须高于通胀率,因为这能留住储户存款。为什么真实的通胀率必须要符合实际?因为我们不可能回到计划经济时代,不可能再取缔那些影子银行了。国家可以有国有企业和民营经济构成,物价可以由政府进行监控,但也必须由市场来定价,资金怎么可以完全由政府来定价呢?只要央行继续把利率订得远远背离市场实际,必然会使大量的银行存款流入高利贷中介。影子银行高息揽储告诉我们:央行可以把基准利率订得很不靠谱,储户完全有理由用离开的方式投票。

  现在央行和各商业银行都撞到“枪口上”了——国务院要求银行业对保障房建设安排信贷,但所有的商业银行却没有钱,给粮票也不行。现在中小企业缺钱、地方政府缺钱,国家级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更缺钱,最后连商业银行现在也差钱。可以说这是决策失当所造成的。有专家称,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有70多亿元,其实,扣除那些对冲3万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资产,央行能够使用的钱也很少,如今中国银行业已经进入了全面缺钱的时代。用商业银行用自己利润无法来弥补资金缺口,剩下的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向资本市场再融资,恐怕中国股市又要经历一次炼狱。

  前几年货币超发、信贷泛滥是主因,正是因为前几年银行业粗放式的信贷扩张,行政命令使得各银行把信贷资金主要投向长期的政府基础建设工程项目中,短期无法收回,而如今中国央行一味的靠贷币紧缩方式来控制通胀,而漠视利率水平长期的扭曲于不顾,势必造成储户流失,各商业银行连供应保障房的资金都无力应对。而且我认为,中国要控制通胀,必须把利率提高到一个不是太离谱的水平,不然长期的负利率,会使银行业资金状况进一步恶化,难以有效投放信贷以支持经济发展,而且负利率长期化,也使通胀不能根本遏制。最后经济出现滞涨将不可能避免。银行无钱,必向股市再融资,中国股市恐在很长时间内难有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