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富:三一重工梁稳根可能从政(图)
中国首富梁稳根准备从政,这是我国重视人才的重要行动。我们欢呼喝彩!
----- 诸葛长青
1986年3月至1991年7月创办涟源特种焊接材料厂,任厂长。
1986年梁、袁、毛、唐四人正式辞职,凑了6万元钱决意下海创业。
1991年7月至1993年9月湖南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总部长沙)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3年12月至1998年3月 湖南省第七届工商联副会长、湖南三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1998年3月至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第八届工商联副会长、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梁稳根的梦想是“种植一块中华民族工业的试验田,铸造中国的世界名牌”。矢志振兴中国民族工业的三一集团现已快速发展成为以高科技为支柱的国际型产业集团,主导产品有工程机械、超硬材料、焊接材料、客车、网络通信设备等。其核心企业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上市,成为湖南民企第一股、中国工程机械民企第一股,为中国最大的工程建设机械制造企业之一,拥有近100项国家技术专利,产销量在同行业位居前列。公司出口业务已经拓展到土耳其、台湾、澳门、东欧、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东、俄罗斯、南美等国家和地区,树立了中国民族工业良好的品牌形象。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三一。2007年三一集团销售额实现180亿元,并计划在5年之内做到1000亿元。
2005年6月10日,三一重工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以高票获得通过,由此成为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股,被永久地载入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史册。此次成功,正是三一文化精髓的最佳诠释:“国家之责大于公司之利”,“心存感激,产业报国”。梁稳根因此当选“2005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委会评语:他花了19年时间,把创业梦想耕耘成中国经济改革的试验田,他第一家推出股权分置改革方案,他以产业报国的成功向我们印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应该说,三一最独到之处就是做到了“开放”,这种开放已经不是简单的引进人才、思想开放这么简单,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把自己的股份让给真正的人才,减少自己的“财富”,这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并不多见,但梁稳根做到了。由最开始的4个人,发展到了今天的9位董事,正是这些人物的加盟,带来了企业的迅速发展。
目前几个人的股份如下:自从1999年,梁稳根将其持有的2%的股权赠与研发老总易小刚,并在2000年吸收了湖南高科等增资后,这9位创业者在上市前的三一重工的股份分别为:梁稳根56.98%、唐修国8.96%、向文波7.72%、毛中吾7.72%、袁金华7.72%、周福贵3.86%、翟登科0.97%、易小刚1.93%、王佐春0.97%。
不过,9位董事并不直接持有上市公司三一重工的股票,他们手握的是三一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三一控股是2000年10月成立的,由梁稳根、唐修国等9位自然人按其在三一重工的出资和权益投资成立。这9位创业者在三一控股的股权分别为:梁稳根59%、唐修国9%、向文波8%、毛中吾8%、袁金华8%、周福贵4%、翟登科1%、易小刚2%、王佐春1%。
并且,他们对三一的控股不仅仅限于上市公司,而是控股公司注册资本3.2288亿元,净资产5.98亿元。直接控制三一重工、三一新材料、三一通讯和海外业务,经营涉及新材料、生物技术、通讯技术、金融、房地产等。
9位创业者中,惟一遗憾的是翟登科,这位从创业起就一直帮助梁稳根的中南工大教授,已于2002年3月去世,未能共享今日三一上市的辉煌,其子翟宪如今继承着父亲的财富。
几位核心人物的协调发展,产生的巨大合力,推动着企业快速发展。
目前,唐修国是三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向文波是三一重工总经理,易小刚是三一重工常务副总经理,毛中吾是三一新材料总经理,周福贵是三一通讯总经理,袁金华是三一工会主席,而王佐春则为三一重工监事会主席。
在这样的基础上,三一还大量引入空降兵,从三一重工的组织结构图可以看到,总经理下设总经理办公室、营销公司,人力资源部、计财部、制造部、质量保证部、研究院、证券投资部、CIMS办。据内部人士透露,部长一级中,不少就是来自空降。其中很多人就直接来自华为、远大等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
对于引进人才,三一是决不吝啬的,据财务总监赵想章透露,2002年三一高管的年收入在20~60万之间。他认为员工对自己的薪水基本满意。据说,三一的考核和激励主要通过实施KPI关键绩效考核制度、末位淘汰制、科研人员项目考评制、营销队伍分片承包制等,而激励则包括对突出贡献的员工奖车奖房、出国、晋升、提供深造机会等。
上市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三一不断亮出发展空间和高薪的旗帜大量引进空降兵。据梁稳根透露,2002年,他自己的年薪是60万、总经理向文波的年薪是50万、常务副总经理易小刚的年薪是40万、财务总监赵想章的年薪是30万。而为了降低决策风险,三一也聘请了15人的专家团作为咨询机构,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提出建议。个人更名
梁稳根原名是按宗族派系“永”字派别起的,实为“梁永根”,在1988年,梁特地将“永”改为“稳”,知情者说,其中有两层涵义,一为事业稳定,二为做人稳重。
刚开始,很多人对“三一”这个名字的来历不甚明了,于是猜测:这个企业是不是由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伙办的?以至于后来梁稳根和三一大小领导总是要声明:三一的来由就是“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
其实,三一不是第一个以数字来命名的企业,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一却是内涵较为深刻的企业之一。“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这不仅是梁稳根和所有三一人豪情壮志的体现,也是他们的目标。正是在这样的目标和宗旨下,三一没有为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而感到困惑。
梁稳根有许多的称号,但也许来自民间的称号“民营重工第一人”最有分量。这并不是一个夸大的说法,就算梁没有今天的成就,也不能否认他作为民营企业家第一个跨入重工业领域的事实,三一重工起到的“鲶鱼效应”不言而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三一带来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变革。据统计,1995年,混凝土输送泵中国外产品占据了中国的市场的95%以上,而到现在,混凝土输送泵洋产品所占比例不到5%。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国”字号品牌已经收复了失地。不能说,没有三一就没有今天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但是,至少可以说,三一的发展加剧了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变局。
1997年,三一在国内第一个拥有了计算机控制的砼泵流水装配线、压路机流水装配线,成为我国第一家砼泵出口企业。洋产品之所以能够一度在中国占垄断地位,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本土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创新能力差,更新换代慢,尤其是科技创新。也正是由于把科技创新放在了一个核心战略的位置,三一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刷新一项又一项的纪录,无疑给了洋产品“当头一击”。2000年,三一的产品已经拥有100多项国家技术专利。
2002年12月18日举行的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三一重工承担的国内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新的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课题验收组的验收,三一重工提出了中国沥青混凝土面层机械化施工的新工艺,将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而在此之前,我国由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专项课题并不多见。三一重工总经理向文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专项课题的研究是国家对民间资本限制的一种“松绑”。验收组成员之一的张智文博士认为,在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没有民企、国企之分,都是为国家做贡献,以后只要是有能力的企业,通过申报和审批后都能够承担。
细数三一的第一,真的有不胜枚举之感,但也许真如梁稳根所说,以前有多少第一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在未来创造更多的第一。 双料首富
《福布斯》亚洲版2011中国富豪排行榜显示,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个人净资产达到93亿美元,成为中国新首富。
由于建筑业和设备制造业目前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三一集团另外三位高管也加入到亿万富豪行列,都排在100名以内。他们分别是净资产14.3亿美元的唐修国,以及净资产均为12.9亿美元的毛中吾和向文波。此外,该集团还有三人入围400人富豪榜单。三一集团也成为此次产生富翁最多的公司,共有七人上榜。热心慈善
二、行善积德、造福社会,注定了事业腾飞。
“子爱利亲谓之孝,万德孝为先。”他对社会感恩也是从对父母的仁孝开始。梁稳根曾说过:“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我的事业,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对爱的无限感恩,才有了他后来产业报国的远大抱负,才有了他不计得失的企业家胸怀,才有了他在创造财富之后回馈社会的毅然决心。
搜狐网的一项企业慈善公益调查表明,国内登记在册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有过捐赠记录的不超过10万家。95%以上的企业从未参与过捐赠。然而截至2004年,三一已累计安排了下岗职工3000余人再就业;在10多所院校设立了奖学助学基金;在家乡捐资500万元成立三一柳元道童教育发展基金会,并向全国第五届城运会赞助800万元……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盛行时,梁稳根向母校中南大学捐赠3000万元共建中南大学三一研究院大楼,该大楼于2010年04月28日正式动工。
回报社会有多种方式,责任感的表达更是多种多样。梁稳根深知:装备制造业是现代化的基础,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薄弱环节,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不可能进口一个现代化。对三一人而言,这种对国家和社会的感恩更应体现在用自己卓尔不群的产品品质回报社会。
先哲曾说: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人到了50岁,从过去人生所经历的种种过程,也慢慢领悟了上天所赋予的使命。而对于即将步入天命之年的梁稳根来说,50岁,或许他被赋予的使命还未完成。
《南方日报》报道说,据媒体最新报道,组织部门已经完成了对梁稳根的人事考察,57岁的梁稳根很有可能“商而优则仕”。对于梁稳根将担任何种职务,坊间传言有多个版本,但一个被广泛认可的预期,是区别于此前民企老板从政多担任虚职,梁稳根将担任副部级的实职。
首富从政,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并引发巨大争议。有观点认为,中国缺乏懂实体经济的官员,梁稳根从政,将有利于提升政府管理经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