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怎么没牵出腐败窝案呢?


   近几年有目共睹的是腐败非但没有被遏制,反而有扩散之势,比如向高校,向中小学等等公权力行使的领域的蔓延,可以说哪里有公权力加之金钱利益,就会或多或少出现腐败,然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行政部么领导因腐败会频频落马,而一些高校的领导腐败也逐步浮出水面,但是中小学出现一些腐败还未被人知,还很少受到严惩,到底原因何在呢?

   一方面中小学出现腐败的地方多是学校建设,教材采购,资料回扣等等领域,在学校建设方面,现在都是集中招标,虽然中标者需要打通多个环节,这就需要很大的公关资金,但是公关资金多也保证安全系数高,也就是一旦出事了,公关了单位会尽力庇护,或者会引火烧身,另外一方面我感觉竞标者也很团结,有时一些人士竞标者花了很大的代价却没有中标,而多是认为自己公关不足,并等待下一次机会,很少拆台,检举,因为在商言商,他们不可能与利益对抗,所以他们不会与滥用私权对抗,因为在任何时候之前的公关会有回报的,而受贿者也会在以后的商机中给与赚取利益的机会,所以里面很团结,很难撕破脸,这就加大曝光,查处的力度,另外一方面现在都是公开招标,许多大工程学校领导说得都不算,都需要上级党政部门主要领导拍板,这就减少学校直接参与的机会,使得矛盾转嫁,转移。

   另外一方面腐败多发在教辅资料的选用上,人员涉及到年级主要领导,直接参与者也多是学校领导,而且是在秘密的情况下利润分成,供货商也是如此,竞标失败,等待下一次机会,而不会撕破脸皮,只会利益受损者才会如此,然而在当下领导非常圆滑,很难撕破皮,所以有哪一位领导被查,实在因为他不够圆滑,没有搞好与同志的关系。

   还有中小学领导的一些腐败问题之所以没查处,原因在于政策真空,分工,责任不清,因为纪委查办的是领导干部,而监察局主要是针对企事业单位,但是监察局好像多与纪委协同查办党政领导,而对中小学监管不到位

   我想如果中小学校出现问题的话,定是窝案,因为多年积累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好似一个团伙,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