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老龄事业,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思考
▲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廖进中
中共湖南省委开展“迎接党代会,迈向新征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三问”活动,鄙人本想承接06年的那次“献计献策”,续讲一个“农民工市民化”主题,但几个月前碰到的两件事,彻底转换了我的研究思路。其一,是我们小区一个90多岁老大爷的上吊身亡,此人平时身体硬朗,有不菲的退休金,儿女们也算孝顺;其二,是我一个本科老师的遗孀,她那远在深圳工作的独生女,在几天几晚联系不上她后,恳请隔壁邻居帮忙去探视,结果发现她早已毙命在床。数月以来,我一直在想,这两件看似偶然的不幸事件,是不是揭示了一种具有必然性的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随着独生子女基本国策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也伴着生活医疗水平提高后人们寿命的逐步增长,我国正在快速步入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这里的所谓“快速”,是指我们对于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及应对措施,认识不足、应付不及、准备不够。再进一步分析,市场经济改革和城市化、工业化推进,加速了人们的社会流动,我国由传统的“熟人社会”进入到了“陌生人社会”,由于“陌生人社会”配套需要的法治建设滞后,“不和陌生人说话”的社会心态滋生,更是强化和叠加了老龄问题的难度和深度。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我便萌发了如下的几点粗浅思考,并愿将其作为对此次“三问”活动的一个回应。
一)关于大力提高对发展老龄事业的认识理念问题。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老年人,老年群体是社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请问:“哪家没有老人,谁人不无老年”?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生成长的少、青、中、老四个阶段,在人生经历的读书、工作、离退休三大时期,老年段的占比,离退休期的占比,已经是越来越大。养老问题已日益成为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老龄事业已是深度影响家庭幸福、生活质量、子女工作、国家和谐的战略性事业,尊敬、孝顺老人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最基本标志。
在中国的文字中,“老”与“孝”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老”字的结构,是上面一个“土”,下面一个“人”。由于年龄关系,这人字左边的一撇已经入土,右边的一捺也已弯曲,多了的一笔,像是手里拿了根拐杖,并变成一把时常放在身边的“匕首”。如果把这个“匕”换成“子”,就变成了“孝”字,其寓意是,人老了,得有子女和晚辈们在下面支撑着、孝敬着。
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道德,要用现代理念在各种媒体、各类学校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与引导;要加强老龄事业、老龄产业的科学研究,要在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指南中,设有老龄事业、老龄产业的研究专项;要改善老龄事业的管理序列,把它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统筹安排,纳入诸如“发改委”等综合部门的工作职能,纳入各级党政一把手的议事日程。
质言之,要把老龄事业成为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人们幸福指数的一个激发点,要把养老政策上升为基本国策,以与独生子女政策相对应。再大一点讲,我们还应该在“四个湖南”的建设中,再加上一个,谓之曰“孝顺湖南”!
二)关于努力加强城市社区、农民村镇养老问题。人们常说,天地间有四大事情最不可靠:“春寒、秋暖、君宠、老健”。“春寒”,为什么靠不住?春天一过就是炎炎夏天。“秋暖”,也靠不住,冰冷的冬天马上就要来到了。“君宠”,那更不能当回事,在独裁制度下,谁知圣上啥时候翻脸?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政治史从来就是一部皇帝“杀功臣、株九族”的暴力史。“老健”,即老年人的健康,是最靠不住、最要小心翼翼的,是“朝不保夕”的,是上午还是神采奕奕、高谈阔论,下午就有可能躺在医院的抢救室里了。
“老健”为什么靠不住?我想,这可能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心态有关。身体运转了几十年,器官老化了,零件磨损了,健康的可靠性差了;离退休脱离了社会的正常轨道,失落感产生了,孤独感出现了,生病的或然率增加了。据我观察,这种心理、心态现象,往往官员比百姓严重,城里人比乡下人严重。比如有些“老干”,由于习惯了呼风唤雨、前呼后拥的日子,虽然也受过“能上能下”的锻炼,但到底与民主社会那种执政竞争的磨炼不同,也没有正常的干部退出机制的熏陶,所以,一旦退休,心理、心态和身体就马上会出问题。为什么城里老人比乡下老人心理、心态差?这可能是因为前者一般要比后者娇贵,离退休前后的变化起伏大、心理冲击大;而且,城里老人受陌生人社会影响更大,住的又都是封闭的火柴盒式的高楼大厦,难得与他人接触,接触的也往往是没有流年故事因而难以深交的陌生人。
有鉴于此,我们就要大力发展老龄医疗卫生事业,要拉近医疗、医院与老年人的距离,缩短老年人的就诊半径,简化老年人的看病、转诊手续,加快建立老年人的家庭病床、个人医疗档案和专人联系制度,医院要开展定期探望,定期体检,上门服务。
要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和农民“村镇养老”。要按照老年人口的比例,强制规划并要求建立社区的“四室一房”――医疗室,娱乐室,学习室,健身房;要开办茶馆之类的社交场所,让老人们家长里短,谈天说地,消磨时光,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快老年户外活动场所和无障碍设施建设,比如,长沙橘子洲是特别适合老年人休闲的好出处,要恢复跨越湘江河到达洲的便桥或架设浮桥,以方便河西、河东老人们的步行进出,让他们在洲上面自由漫步、打牌、钓鱼等,这事若能成功,我想,它一定会成为比目前每周六放烟花扰民、污染空气,要强千百倍的大善举!
三)关于重点解决失能、耄耋和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记得毛主席说过:“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老龄事业的重点,应该是“三老”,即“失能老人”、“耄耋老人”和“留守老人”的养老和护理问题。
所谓“失能老人”,是指丧失或半丧失了自理能力的残疾老人。有报告显示,到“十二五”末,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超4000万。失能老人的护理问题,是最影响、最拖累、最困扰家庭、家族和社会的问题,要把它当成战略性的产业来谋划和发展。而且,失能老人本身大多有“宁愿死,就怕残”的厌世心态,对失能老人的护理更要有较高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应未雨绸缪,尽早做好准备。
为什么要把“耄耋老人”也作为老龄事业的重点?因为耄耋老人者,80岁、90多岁了,他们一般已经看得到了第四代,其儿女辈也已经是需要照料的60、70岁的古稀老人了。有统计到2009年底的资料,我国80岁以上的耄耋老人已达1899万之众,预计到2030年将达4132万,2050年将超1.06亿。现代社会已经少有,甚至没有“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了,耄耋老人的养老问题,必须要有社会的关心、关照和担当。
“留守老人”,或者叫“空巢老人”问题,经过这些年来对“农民工”问题的讨论,我们已树立起这样的共识:既然我们需要农民工为城市化、工业化服务,也就应该像吸收他们的子女进城读书一样,也应该创造条件,让农民工的父辈祖辈们,随迁进城养老。当然,农村养老要优于城市养老,重要的是,要在农村建立集体养老制度,让老人们抱团养老。顺便指出的是,“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概念,至今我们还只用于农村,倘若仔细去想,它难道不更适用于城市?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在城市贯彻得更彻底、更普通,儿女们在外地乃至外国的城市空巢家庭、留守老人难道不是更多、更普遍?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近些年来,我们省的经济发展确实是一路高歌,就好比公路飚车,我们不是曾经“弯道超车”过?也如战场厮杀,我们至今不是文化也“湘军”?但岁月之水流到了今天,我们是否应哼哼“马儿呀,你慢些走,慢些走,我要把这迷人的景色看个够,看个够”这首红歌?而发展老龄事业,我想,是不是可以说,它就是“看景观花的幸福事业”?而且要知道,老龄事业绝不仅仅只是老年人的事业。
(2011年9月27日于岳麓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