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歌中唱“越长大越孤单”,人总是希望被作为焦点来关注,在到处都是人的都市中,享受到聚光灯与追逐,那种众星捧月一般的感受,但实际情况却是:生活环境越喧嚣,内心被关注的渴望越强烈,相比之下,那种孤独的感觉也就越强烈。
每个人都渴望与别人交流,但更多的时候不能不独处。却忽视了独处其实也是有很多妙处的。
独处又分一人独处、二人独处与多人独处等情况。
独处是思想者的最佳存在方式,核心在于感悟与提纯。独处的人会对虚无的东西有特别的敏感性,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精炼之后的表达力。只有独处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抚慰,缓解外部力量给自己造成的压力。
一个人独处久了,就什么都想明白了,也就什么都能接受了。
两个人与外界隔离的共处,也是独处。这种独处是深入感受对方,不管是从语言上,行动上还是从其他方面,都有全方位的感觉。
两个人的独处更多的是一种交流与互换。幸福的分享与痛苦的分担。两个人一旦在一起达成和谐,就没有任何事情是不能理解、难以接受的。所以恋爱中的人、婚姻中的人、事业上的搭档都会莫名地产生一种默契与包容。
多人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比如企业甚至同一牢房),也是独处。为了以共同目标为前提的各自目标的达成而努力分头努力,并遵守大家共同认可的统一的约定。
多人独处更主要的是一种企业组织行为。多人的独处主要体现在协作与共享,通过职能设定、阶段性目标的设定,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和谐,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只有包容才能和谐,只有一致对外才能保证自身利益。所以会内外有别。
独处的人貌似自私,却很孤独,因为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你,即使包容也是有一定的前提与交换条件的。只有认清这一点,才能认清现实,自我保护。
独处的人大体很焦虑,他是用自己的方式来缓解焦虑,但随着个人小目标的达成而逐渐自信,所以独处的人有一个看不见的圈子,那是自己的领地,别人很难进入。只有善意交换才能进入。比如真诚、信任或者利益。
——这大约可以作为儒家理论的基础。
先秦诸子各有各的核心理论,各有各的特点。这些理论发源于道家而终结于法家。
道家则是彻底的自私,道家追求的是自我的个体完美。是将自己与自然之道相融合,是去感悟在自然状态下的自我状态,没有任何掩饰与虚伪,去除了社会环境的干扰,是一种自我修行。
客观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内心固有的责任感,让人不可能成为自由洒脱的个体,而必须被某些制度与准则所约束,所以才会有儒家。
儒家讲社会修行,讲职业道德以及社会责任,讲家庭伦理与自身规范,是在以自己为核心的基础上为人,是以自私本质下的无私。
墨家倡导彻底的无私,对一切一视同仁,天下合一,以包容与接纳对待侵略,是一种空间上的自由,相比于墨家,道家只是心灵上的自由,而儒家则是虚伪的自由。更多的是条条框框的约定。
当儒家发现人原来很虚伪,即使是善都是一种伪善的时候,就用国家机器去强化那些条条框框的约定,那就成了法家。
法家用严刑峻法约束那些依然向往自由而不服从管束的人,所以那些百姓就有两种倾向,或者是遁迹山林,武者成侠,文者修道;或者是官逼民反,改朝换代,如此轮回。
修道也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方式,对于前世来生,每个人看法不同,所以不同的信仰也就诞生了,信仰得到了统一,也就成了宗教。
比如佛教,或者自我修行成为小乘佛教,或者渡世济人成为大乘佛教。那是一种指引,也是一种努力方向;另一种则是惩恶扬善,对罪行的宽恕,对行为的统一。
基督教也有自己的清规戒律,无处不在的“神”在冥冥之中对人的言行进行监视,只有行善才能有好的归宿,才能上天堂。
伊斯兰教则更多的是灵魂的统摄,那归于“真主”。
独处还是有很多妙处的。
当你觉得与人相处太累,或者是缺乏安全感的时候,就独处吧!不管是在世上的修行,还是自己内心的修为,不管是善待自己的心灵,还是与别人“相依为命”,独处都是一种难以取代的方式,让你达到美妙的境界。
独处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在跟自己对话,从记录下思想的火花到感悟到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别人。
所以,在熙熙攘攘,名利相争的世俗世界中,更需要有独处的状态与心情,那是对自己的关爱,也是对别人的负责。
贾春宝
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