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石渡河——讲话“河流模式”


[沟通技巧]

亲爱的朋友,大家好!
我是张海翔。
今日给大家分享日本斋孝先生所写的一本书《开口就能说重点》,其中讲到一种“踏脚石”的讲话理论,很有感触。
演讲的讲师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慢条斯理型,这种人很会讲故事,善于对听众传递情绪;尤其要讲一个赚人热泪的故事时,讲得太快就没意思了。另一种就是简单有节奏,话题推展迅速的人。这种人,在交换工作资讯与执行任务的时候特别有效率。
就后者来说,如果说话的人脑筋转得比听众更快,演说就会很顺利。因为人类听取语言的速度其实非常快。如果讲师的速度太慢,演说内容与听众的意识就会产生落差,这么一来,听众便不想听脑筋比自己迟缓的人说话。
但是,有了“一泻千里”的流畅口才就没问题吗?那也未必。因为一泻千里的人就像字面感觉一样,流过去就什么也不剩。也就是“他是讲了很多,但我不记得到底讲了些什么”。
 
我们经常和别人去沟通,交流。而沟通,是因为有“沟”存在,交流,是因为有“河流”存在。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是引导听众跨过这条沟,趟过这条河到达彼岸。如何引导跨过这条沟,就看我们交流的技巧了。
我们可以想象演讲者与听众之间有一条河流,只要越过这条河流,听众就可以接受演讲者想传达的印象;但是河水太湍急,游不过去,所以需要几块踏脚石。放置踏脚石,就是主讲者在交流中的一项重要技巧。
 
如何放置踏脚石呢?又有哪些要求呢?我总结出如下八大要领,分享给大家,相信对大家一定有所帮助。
第一、我们要让听众知道对岸的“目标”。我们是要带听众到对岸去的,对岸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到对岸去——这些是听众首先关注的。如果对方不清楚到对岸去干什么,他就不会向前走,即使踏脚石设置好了,他也可会站在石头上观赏河边的风景,而忘记了继续跨越走上对岸。所以,首先可以先把结果讲出来,或是把我们的观点摆出来。这些观点,是要鲜明的,而且利他的。
第二、可以直接跨越的无须设置踏脚石。如果“沟”很狭窄,只要用力一跳就可以到达对岸了,那我们反而要放置一些踏脚石,就是多此一举。在交流中,反映出来的就是罗罗嗦嗦、词不达意、总是在绕弯子、没有重点的表达,听众会不耐烦,早已明白的内容何须反复吟唱——直截了当、简洁明了效果更好!要注意,听众的理解力不会比我们差,只是我们如何表达的问题。
第三、踏脚石一定要距离适当。“沟”够宽了,需要安放踏脚石时,要注意踏脚石的位置必须恰到好处,距离太大了,对方跨不过去,理解不了,仍然会糊里糊涂,距离太小了,又显得重复罗嗦,所以这个“度”要掌握好。
第四、踏脚石要够宽,让听者能够站稳。如果踏脚石不够明显,或是太短小,就是一句话两句话,可能听众无法站稳,无法理解透彻又要起身去跨下一个踏脚石,就可能身体打滑,中途落水了。所以,每一块踏脚石都要让听众听明白了,理解了,才能过渡到下一下。
第五、一次交流过程中,设置踏脚石不要太多,三个四个最好。如果一次交流,不断地设置一些踏脚石,听众不断地踩在石头上,就会心惊胆战,不知道最后的方向在哪里,他会感觉我们在不断地绕弯子,不知道我们要把他引导到哪里去。
第六、搭建踏脚石的方向必须明确。我们一些人也会设置踏脚石,但是有时没有掌握方向,对方沿着我们设置的踏脚石走过河了,却走到另外一个目标去了,跑题了。这样的沟通其实经常发生。
第七、必须确保听众已经到达前面的踏脚石,才能引导到下一个。如果心急,总想引领听众快速到达对岸,结果有些没有踏上去,就冲刺到下一个,听众又会落水了。所以,这是一环扣一环的,环环相扣,其中有一环如果没有处理好,听众仍然无法理解我们的表达内容,产生沟通障碍。
第八、学会帮助听众梳理踏脚石。要时时提醒听众,我们已经到第几步了,为什么会到这一步,这一步的关键点是什么,由此及彼让听众明白:我们的表达是流畅的,我们的思路是清晰的,我们的引导是正确的。
斋藤孝先生建议我们要图形来表达踏脚石,这样我们自己就能清晰明白我们要表达内容了。
图形中表示的踏脚石,就是所谓的“关键字”。所以在演讲当中,要学会把一些承上启下的关键字圈出来,当我们记住了这些关键字也就能记住讲话的内容,也不会忘词了。
同样,我们听别人的演讲,也要学会倾听其实重要的“关键字”,用关键字把听的内容穿针引线地联系起来,我们就会理解得更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