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中国权力强大的政府部门之间,围绕着本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其中一方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而另一方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7月份,国家发改委官员李刚指出,国内电动车使用的是“垃圾技术”,根本“没戏”。而工信部则通过前官员侯世国回应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上个月,共产党党刊《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讲话稿,让北京发生的这一场争论更显激烈。温家宝在讲话中说:“现在重点发展的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是不是最终产品,并不十分明确……发展新能源汽车下一步要集中解决哪些问题,包括技术路线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投入问题、政策支持问题,必须尽快明确下来。”
中国政府已经在电动汽车领域上投下重注。实际上,正如官方媒体所吹嘘的,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在电动汽车上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像中国一样多。去年,北京方面宣布计划向新能源汽车投入1,000亿元人民币(约合156亿美元),到2020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2,000万辆。而短短一年多时间后,国家领导人已经在反思其十年跨度的规划,而且到现在还没有重要细节对外披露。
看上去,这对那些近几年蜂拥到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外国投资者而言似乎是一个打击。这其中,沃伦?巴菲特(WarrenBuffett)首当其冲。2008年9月份,素有“奥马哈先知”之称的巴菲特斥资2亿美元购入深圳电池和汽车制造商比亚迪10%的股份。此举让他登上了2009年《财富》杂志的封面。在那张封面图上,巴菲特坐在比亚迪的E6汽车内。另有一段如今已算是世人皆知的旁白写道:沃伦?巴菲特不但看到了汽车业的未来,而且他现在正坐在驾驶席上。
虽然这张照片本身并没有什么可疑之处,但那段旁白却值得商榷。比亚迪自2010年3月至今只卖出了53辆E6。最糟糕的还不止于此。这些售出的“未来汽车”,大部分是卖给了比亚迪旗下的一家深圳出租车公司。比亚迪的另一款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F3DM的成绩要好一些。该车自2009年2月发售至今已累计售出365辆。
比亚迪的悲剧可谓其总部所在城市的一个侧面写照。目前深圳市的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保有量只有1,107辆——50辆出租、618辆公交车和439辆私家车。而政府的目标是明年将总保有量提升至3.5万辆,其中2.5万辆将是私家车。
该目标毫无疑问将打折扣。最近两年中国的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总销量不过是1万余辆,其中不到一成是私人购买,绝大多数是政府和国有企业买去“尝鲜”了。
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决定。自去年6月份以来,中国开始在个别城市实施电动车补贴政策,私人购买电动车可享受最多达12万元的补贴。不过按计划,一些鼓励政策将于明年底到期。据官方报纸《中国日报》称,“未来的政策还不明朗。”而政策在这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因为各项调查显示,消费者将不会购买定价比传统汽车高得多的电动车。
在中国这个再小的行业也能享受政府扶持的国家,政府停止扶持新能源汽车将是件难以想象的事情。最主要的原因在在于,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国的汽车销售增长速度正在迅速放缓,而人满为患的这个“支柱”产业需要政府伸出援手。
而对于比亚迪这个“被外界广泛视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中国旗手”,这种帮助绝对是件好事。换句话说,巴菲特投资比亚迪的成败取决于中央政府的那些技术官僚们。
那么,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景究竟如何?据《中国日报》称,“国家未来十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图预计将在几个月内正式出台。”可是现在意见并不统一。正当汽车制造商就政策问题展开讨论之际,政府机构也加入了进来。
雪上加霜的是,这场本来就难以收场的争吵因为将在明年秋季中共十八大上宣布的领导人换届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当高层忙于接班人问题时,政策的制定通常将会暂时搁置一旁。
最后,眼下中央政府开支因为各种经济因素而受到约束。中国政府2008年出台的经济刺激措施导致财政能力削弱,而政府的任何开支举措都将加剧当前的头号经济问题——通胀高企。当然,政府肯定将继续用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但要取得成效,需要投入的资金将更甚于以往。
综上所述,比亚迪命运将取决于北京的政策。巴菲特过去曾建议其他人,不要投资自己不懂的东西。而现在,将令巴菲特——或许还有其他人——费解的是,未来几年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将何去何从?——巴菲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