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一个企业想要突出重围为人所认同,必须构建其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建设要顺应自然规律,不能脱离企业实际,审时度势,开拓创新,这与水的品质形神合一,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水道”,贯彻和谐之道,实行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才能最终找准企业定位,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上善若水;柔性管理;企业文化
前 GE总裁杰克·韦尔奇说:“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由此看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机制和保障。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所遵循的经营理念、经营目的、经营方针、价值观念、经营行为、社会责任、经营形象等的总和,是企业个性文化的根本体现,它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无形中渗透于企业的整个脉络中,潜移默化地指导着员工的行动、品行,影响着企业的方方面面,最后转化为企业繁荣昌盛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成为大众生活中揪心的大事,出现了一些以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在追求利益过程中无视公众的利益甚至是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最终导致其企业发展受阻,企业形象受到极其大的创伤。因此重新考虑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不仅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平稳和持续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古典哲学著作《道德经》表述的朴素的哲理,对于企业文化的经营与管理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道德经》第八章写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润物细无声,具有“七善”的优秀品格及善利万物的德行,这种近乎道的精神和法则,令其成为万物之所需,生命之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文化的需求相契合,只有在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使得企业精神与水道形神合一,才能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巨大的指导意义。
一、 为而不争,企业文化的根本立足点
水作为自然界一种物质,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厉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因此为万物所必需。这是一种无私奉献,只讲贡献不讲索取的服务精神,这是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也是企业文化塑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必须使得这个服务理念灌输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的心中,令他们内化于心,才能在企业的整个运行过程中避免出现任何无视公众利益的事件。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单单从企业的概念来说,我们也不难发现企业的立业之道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是追求盈利。
企业的位置和作用只在于为公众主体创造利益、输送利益,或者是帮助公众主体实际享受到他们所需的利益,就像水使万物得到利益一样。这才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得此“企业之道”而立起来的企业,肯定是受社会和公众欢迎的,肯定是充满活力、欣欣向荣的。公众才会需要它,支持它,保护它,回报它,而公众的认可就成为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支柱。
考验一个企业是否将公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表现主要看企业在面对公关危机时能否第一时间想到公众的利益,而不是只停留在自身的效益上。而当企业面对危机时应当充分遵守下面几条原则:
1、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 THE MATTER)
危机发生后,公众会关心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谁是谁非,企业应该承担责任。即使受害者在事故发生中有一定责任,企业也不应首先追究其责任,否则会各执已见,加深矛盾,引起公众的反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是感情问题,公众很在意企业是否在意自已的感受,因此企业应该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致歉,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实际上,公众和媒体往往在心目中已经有了一杆秤,对企业有了心理上的预期,即企业应该怎样处理,我才会感到满意。因此企业绝对不能选择对抗,态度至关重要。
2、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
企业处于危机漩涡中时,是公众和媒介的焦点。你的一举一动都将接受质疑,因此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而应该主动与新闻媒介联系,尽快与公众沟通,说明事实真相,促使双方互相理解,消除疑虑与不安。
真诚沟通是处理危机的基本原则之一。这里的真诚指“三诚”,即诚意、诚恳、诚实。如果做到了这“三诚“,则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1)、诚意。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公司的高层应向公众说明情况,并致以歉意,从而体现企业勇于承担责任、对消费者负责的企业文化,赢得消费者的同情和理解。
(2)、诚恳。一切以消费者的利益为重,不回避问题和错误,及时与媒体和公众沟通,向消费者说明消费者的进展情况,重拾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
(3)、诚实。诚实是危机处理最关键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会原谅一个人的错误,但不会原谅一个人说谎。
3、速度第一原则(SPEED)
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在危机出现的最初12-24小时内,消息会象病毒一样,以裂变方式高速传播。而这时候,可靠的消息往往不多,社会上充斥着谣言和猜测。公司的一举一动将是外界评判公司如何处理这次危机的主要根据。媒体、公众及政府都密切注视公司发出的第一份声明。对于公司在处理危机方面的做法和立场,舆论赞成与否往往都会立刻见于传媒报道。
因此公司必须当机立断,快速反应,果决行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从而迅速控制事态,否则会扩大突发危机的范围,甚至可能失去对全局的控制。危机发生后,能否首先控制住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处理危机的关键。
企业在危机下表现出来的形态更具有真实性,因此看一个企业的最真实的定位,就在于他在利益发生直接冲突时将自己表现出来。不论是危机时刻还是日常的经营,企业都要将公众的利益放在企业管理的第一位。
二、言善信,企业文化的重要法宝
老子指出水具有“言善信”的品质,即水自高而下顺势流淌,潮涨潮落如期而至,这就是信,而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具备诚信无伪的文化。诚信无伪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人格体现,是人生的最高准则;对于企业来说,诚信是企业扎根的根本法宝。
《道德经》第十七章写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就是讲诚信,言必行,行必果。老子的话对于今天的企业文化来讲非常适用,良好的企业文化最基本的特性就是诚信,诚信是企业文化的根本,无诚信企业难于立足于社会。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我们也总是重视对一个人诚信度的培养。我们也以这些名言警句来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诚信的人,例如“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在我们的共同的价值观认识中一致认为,一个没有诚信的人,必然是一个没有道德的人,而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必然是一个目光短浅,没有前途的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诚信是企业的一张政治名片,一种无形资产。诚信既是行业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尺度。
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频频被爆出触目惊心的问题,企业的诚信和良知被放到公众的视线下,重新塑造企业的诚信度和良知,成为行业发展之必须。
三鹿有限公司利用公众对于其产品的信任度,在其产品中加入三聚氰胺严重危害了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双汇集团同样利用其公信度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掺入瘦肉精;这种企业利用公众的信任做的一些非诚信的事情使得他们最终失去了市场了,损毁了企业形象,真可谓“成也诚信,败也诚信”。企业形象的树立和企业文化的建构是一项长期工程,但是对其摧毁却只是分秒之间的事情,千万不能因为缺失诚信使得企业形象处于“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可悲境遇。
荀子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这句话指出诚信它是政事之本,不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员工他都要将诚信渗透到自己的管理、工作及生活中,以最终达到塑造一个诚实有信的企业形象。
三、 居善地,企业文化的基础
水居善地的原则即水往低处流,指水时刻保持着一种谦卑,低调的姿态,谦下自处。企业也是这样,在其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置于一种低调的状态,厚积薄发而不要因为一点小的成绩炫耀、张扬、骄傲自大。这样低调的姿态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后备力量。
针对这一点,《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写到: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这一章一样指出管理者要以处下思想为行为准则。
谦逊低调的企业文化是美德,一个懂得谦逊的企业,一定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低调企业,低调就是力量。所以,只有成大事的企业才能够做到隐忍不发,高调做事,低调管理。企业要低调,不要太精明,太精明就会产品造假,就会偷税漏税,就会欺上瞒下;那样就会遭到社会的谴责,遭到执法部门严厉的惩处。
经营企业是低调艺术,不能过分地张扬自己的企业,要规避风头,才能走好企业路。应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自己企业位置,起点不要太高。正如孟子所说的:“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当自己企业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险之时,不妨先退让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做,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地位。低调还表现在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态度上,现在社会上流传一句话“好的企业员工都是鼓励出来的”,笔者对这句话深信不疑。看一看我们周围管理好的企业,确实存在着这一规律。当我们看到一个企业管理者动不动责难员工、恫吓员工,惩罚员工,这时就已经能预见到这个企业早晚会垮掉。
因此,企业管理者说话要讲方式,对员工要有爱心,谦和有礼,这样不仅显示出企业管理者的君子风度,淡化别人的嫉妒心理,维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能帮助员工产生一种动力,激发他们向上的激情。我们有些企业的管理者缺少爱心,说话不计后果,自惹没必要的麻烦,造成自己的痛苦和别人的痛苦。所以凡事三思而后行,在开口说话之前就要谨慎思考,确定不会伤害到员工时再说话,才能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结语:
企业只有融会贯通,在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修炼水的精神和境界,强根固本,达到“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遵循经济规律、伦理道德、人文观念等,把人的需求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人本主义”从而增强企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以求最终达到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企业在构建自身文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水的品质,不仅在整个企业文化的整体塑造中体现,而且要在员工的培养中也要注意他们品性的塑造,使得企业最终成为靠企业文化的引导和约束力量来替代硬性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赵雅博. 白话老子.台北星光出版社, 1982.
2.张顺江. 经邦济世之学——老子正易与发挥.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9
3.段维龙.老子思想与现代领导艺术.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4
4.田云刚.老子人本管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5
5.陈华.道家管理思想新探.长治学院学报.2008.2
6.叶志坚. 老子思想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略.福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6.4.
7.邱晓东“. 无为而治”与企业管理模式的建构.管理探索,2006.3.
从“上善若水”浅谈企业文化的经营管理
评论
3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