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发射与自主品牌突破


  今天的天宫一号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以及世界华人感觉很振奋的事情。而中国航天事业的世界领先与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突破是不同的概念。汽车自主品牌的技术突破也是自主创新体系发展的最终体现。

  一、中国航天的体系建设

  中国航天事业是自主发展的标志性行业,其发展是几十年来逐步积累发展的成果,外部技术的学习是对航天技术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相对于汽车行业,航天科技的发展有一些特点:

  1、科学家主导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从起步开始,航天科技的发展就是科学建设的科技体系,这样的风格是很好。

  2、精神力量

  中国行业从起步开始就是有民族志气的争气精神,当时的不蒸馒头争口气的精神还是支撑了很多人的拼搏的。

  3、只能自强

  中国航天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只能靠自主的发展,这也就形成为了自我完善的科技和研发体系。

  4、指标唯一

  航天科技的发展有很多唯一性的指标。国外航天科技发展的几件里程碑事件都是中国航天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从一九七零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经过三十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已经具备研制地球静止轨道通讯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资源卫星、科学实验卫星等的能力,先后研制并发射成功了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实践一号、实践二号、实践四号、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以及返回式遥感卫星等在内的共计四十多颗人造地球卫星。

  5、成本压力小

  航天事业是国家必须自主的,因此成本概念相对少。而航天事业的投入成本是很难估量的,至少是当时的科学家的商业价值没有充分体现。

  轿车起步则不同。红旗轿车自1959年投入生产至1981年共生产39种车型、1542辆车,平均年产70辆,每车最低成本6万元,最高22万元,而卖给国家只有一个价:4万元,政策性亏损累计超过6000万元。当时的一汽轿车厂实际上已失去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汽车自主体系的建设

  中国汽车自主体系的建设是多阶段的发展过程。从50年代的苏联援助建设的一汽卡车基地,中国自主的汽车研发体系逐步起步建立,而且随着60年代初的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卡车的自主研发体系建设进入缓慢的自主发展阶段。80年代后的汽车转向进口和合资。

  1、国产的倒下

  1981年5月14日《人民日报》登出国务院下达的“第三号节油令”,明令“红旗牌轿车目前油耗高,从1981年6月停止生产”。老红旗戛然而止。

  红旗轿车停产后,中央国家机关、省、市政府部门因用车需要而增加了中、高档轿车的进口量。据调查统计,1981年至1985年期间,我国进口包括轿车在内的各类汽车76万辆,共耗外汇52.2亿美元。

  2、合资与技术引进的并行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轿车生产的合资浪潮逐步兴起,当时的北京汽车厂与克莱斯勒合资成立北京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随后的上海大众成立。

  但此时也不是合资为主导,当时的天津汽车引进了日本大发生产的微型客车和夏利轿车生产技术,随后的技术引进的夏利成为与合资的桑塔纳并驾齐驱的市场畅销车型。

  由于当时国营企业的管理问题,天津夏利逐步走弱。合资企业逐步成为更好的模式。

  3、合资挤压技术引进

  随着中国市场的吸引力加大,国际车企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加剧。合资企业的模式取代技术引进成为主导。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乐于采用合资模式发展,这与航天业的自主分道扬镳。

  4、技术腐败盛行

  由于汽车自主的技术指标在当时并不强,汽车行业的研发体系相对采用引进替代自主,很多项目的研发就是分享经费,技术腐败与大学科研类似。

  三、汽车自主还是有希望

  1、自主成为国家和集团的核心指标

  近期的大集团的发展考核,自主品牌的投入和发展表现成为核心考核点。而且新的领导选择更多考虑如何发展自主,这也是国家和集团层面的回归自主。

  2、自主品牌的竞争环境已经成熟

  随着自主品牌的多层次资本体系建立,国有独立车企的自主品牌、国有大集团自主、民营自主、合资自主等多种模式已经建立。而且国际车企在中国的表现与世界差异很大,自主品牌面临复杂的竞争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自主品牌的艰苦拼搏。

  3、民族精神逐步恢复

  虽然是80年代后的崇洋媚外现象很严重,现在也是对进口车的需求火爆,但我们的民族精神逐步恢复。自主品牌为何能成为关注的焦点,还是有社会的关注支撑,百姓希望国产车走强,民营资本强化对自主技术发展的追求,政府层面也在反思坐洋品牌车喊自主的尴尬。

  4、核心自主品牌跨不了

  虽然很多人说合资自主出来打压核心自主,自主品牌的份额也在下降。但我们看到至少有三点支撑核心自主,首先是大集团的盈利是巨额的、且在增长的。而且合资自主也是在大集团的控制下的,竞争是可控的。第三是国家投入较大的补贴支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这样的财政补贴也是确保核心自主的技术投入可持续。因此核心自主品牌虽然会有挫折,但不会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