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温州引发“蝴蝶效应”


  现在,中国经济当中又多了一颗“毒瘤”,而且病情已经发作,中央必须想方设法杜绝“温州信贷危机”――这颗毒瘤扩散。否则,它将变成“中国式信贷危机”的导火索、突破口。这个问题绝不可以掉以轻心,而必须尽快平息。

  地方政府已经插手解决问题。这当然是对的,但关键是,同样的事情会不会出现在温州以外?不会当然好,但很难说不会。我坚信,目前中国所有商业银行一定已经开始紧盯“微型和中小企业贷款”,不只是温州,全国都一样。一旦发现风吹草动,立即就会抽回贷款,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动作。如果因为“温州信贷危机”而所有银行进一步收紧民营企业融资,那问题会不会很严重?

  也许有人会说,温州的问题是企业还不起“高利贷”,于是跑路、跳楼。而全国其它地方没有这样的高利贷的情况,所以也不可能出现同样的问题。不要侥幸吧,金融市场是最容易发生“蝴蝶效应”的,现在“亚马逊森林中的蝴蝶”已经开始扇动翅膀了。

  别忘了,中国的整个金融体系是通过银行连在一起的。如果温州的事情处理不好,近万亿元贷款有20%到30%变成坏账,国内外投资银行、评级公司都会发布报告,说“中国银行体系如何如何脆弱”,地方政府债务平台加上中小企业问题就会合起来被炒作。在此背景下,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势必进一步提高银行监管标准,所有商业银行都会进一步收缩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到那时,中国金融系统会发生什么问题?中国经济又会发生什么问题?我看,至少是混乱不堪,紧急的问题此起彼伏,社会稳定受到极大威胁,中长期发展规划将被搅乱。

  就像下棋,走一步要看出几步。如果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步骤,今天仅仅把温州问题视为一个地区的问题,那将是大错。现在就有这样的倾向:中央迟迟不说话,学者也大都将此认定为“地区性问题”。

  我们多次说过,“热钱”是不愿意流向实体经济的,而当央行抽紧贷款、低成本资本远离实体经济之时,必然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现在正是。信贷过度紧缩,使得温州民营企业不得不四处求贷,看到机会的民间闲钱(热钱)开始离开银行,从事“高利贷”。银根越抽越紧,利率越走越高,数量越来越大,风险越累越险。

  现在,温州市政府下令“要求银行业机构不抽资、不压贷”。同时组成调查组,协助银行业机构做好银企融资对接,协助银行业机构了解贷款企业情况,防止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这当然是明智之举,如果现在任由银行为所欲为,那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恶性循环――越抽贷企业破产越多,企业破产越多银行越抽贷。

  在此过程中,政府必须分情况,让低利率(相对)银行贷款挤出“高利贷”,大幅压低企业中已经存在的“高利贷”利率,让可以发展和生存的企业从“高利贷”魔窟里解脱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杜绝“高利贷”继续侵蚀企业,另一方面也保住了民间金融链的安全。

  当然还要杜绝企业主继续出逃,而防止他们继续出逃的根本措施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就算破产也必须有序、依法地“软着陆”。迫使其将已经转移到境外的资产拿回来,解决国内的问题。

  不过,我们必须意识到,许多温州老板已经不是中国人了。浙江有关部门统计:全省1000万元注册资本以上的企业主,有24%办完国外移民手续,正在办理的有32%;前不久还有一项调查,温州老板80%以上都认为,未来20年全世界最好赚钱的国家是中国。那为什么他们要变身为外国人?为什么要不愿意身为中国人在中国理直气壮地赚钱?这里的深层问题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