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送礼物正在背离慈善主旨


  时下,不少城市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血荒”,社会公众无偿献血量无法满足临床用血需要。对此,慈善组织和政府献血办采取了许多应对办法,调动民众自愿献血的积极性。其中,有些地方在规定时间推出了献血送月饼、送凉枕等活动,口号是“感谢市民对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的支持”。其实,这一佳节献血送大礼的套路在前些年已被采用,如今不过是故伎重施。但从血液供给规律、献血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现状看,恐怕其效果未必能够尽如人意。    

  众所周知,血液的需求在一年当中是比较平稳的,而血液的供给即使在佳节集中放量,也并不能帮助有效缓解一年中其他时段的明显缺口。所以,即便在今后有关部门可能将佳节献血送大礼的路数演绎到极致,比如正月献血送元宵,端午献血送粽子,中秋献血送月饼,乃至七夕献血送玫瑰,或者二月二献血送洗剪吹等等,也不可能系统解决“血荒”难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献血送月饼的办法除了包含一点点“对价”含义外,并无太多有助献血者身体恢复的依据。常识上看,凡献血者在献血前都应清淡饮食,而高脂肪含量的月饼显然不属于清淡的食品。而献血后要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等营养,月饼可谈不上什么营养食品。

  因此,要解决“血荒”问题,必须从献血制度的根本矛盾入手进行变革,当务之急是找到目前献血、用血制度的矛盾症结所在。笔者以为,最明显的问题在于缺乏稳定的制度预期,朝令夕改,乱象频频,以致严重缺乏公信力。

  记得在从有偿卖血到无偿献血的过渡阶段,官方曾对献血者有“一人献血、全家受益”的承诺,内容大致是献血者个人免费用血,家人用血享受优惠。后来,这一制度因无法在医院临床治疗中得到贯彻而逐步荒废,献血行动随之成为彻底的公益爱心之举。当然,如果能全面实施“今日我助人,明日人助我”的公益口号,应能激发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参与献血的积极性。

  奈何在部分地区又爆出将献血血液挪作他用,或者经商业管道加工成血浆制品的新闻,极大地打击了公众对无偿献血公益性的信心。在无偿献血管道快速收缩的同时,有些地区为维护所谓“地方形象”,悍然下达行政指令关闭商业机构在地方设立的有偿采血站,进一步加剧了血液和血液制品的供给紧张状况,进一步抬高了临床用血和血液制品价格……血液及制品因此陷入“越乱越稀缺,越稀缺越乱”的困局。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公益目的无处落脚,献出的爱心血液还可能成为某些人和机构牟利的来源,直接导致了无偿献血活动的信誉逐步探底。而近期随着郭美美、卢美美事件反复发酵,慈善组织的公益信誉也承受了极大质疑,随之导致民众参与献血活动的意愿伴随参与捐款的意愿再一次显著滑落。

  从现状出发,不宜再采取献血送礼的方式进行简单修补,这更像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机会主义思路。毕竟,发起、组织并实施献血活动的是可敬的人和干净的组织,不能全然依靠营销举措,用礼品作为爱心的交换。一味将日常性的公益活动简单化为利益交换和物质刺激,却继续冷漠面对公众疑虑,拒绝纠正以前的错误做法,就很可能落入庸俗化的陷阱,渐至万劫不复。这并非耸人听闻。我国正面临“未富先老”难题,未来临床用血需求量必然高涨,而供给管道如果一路收缩,结果如何将一望可知。

  笔者以为,必须从重建慈善组织公信力着手,以重构公益活动的信誉、规范献血工作运作流程为重点,负责牵头的组织既要坦诚面对公众,积极做好信息沟通,又要提升制度透明度,从献血这件事上,让大家知道,血从哪里流入,哪些人献出了她们或他们的爱心,经历了哪些必要的操作环节,如何分配,最终为谁所用……如此,再经完善制度,确保能够坚持实施的优惠措施在各地方完全落实,或许才有助于逐步重新聚拢愿意为公益目的献出热血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