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放歌红土地”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届湘西南(武冈)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在武冈隆重举行。据介绍,近年来武冈先后编制了《武冈古王城保护与整治规划》、《湖南武冈古城旅游发展规划》等,力求将武冈打造成为以弘扬历史文化为基础,以文化产业、旅游观光、商业服务相结合的旅游名城。(9月6日《湖南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地域文化绝好的归集与总结,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人类往往企图通过这些珍贵的遗产对一片土地的生存特征和精神信念进行概括,于是一个地区的非遗往往成为最能吸引人的精神文化。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民族文化资源向国外流失严重,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甚至面临着灭绝性的危机。
上述情况之所以存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产业化程度很低。要改变这种状况,使民间民俗文化得到更好抢救和保护,必须以民间文化为依托,把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转化成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竞争力,才能使民间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形成“源头活水”的良性循环。换言之,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必须提高民族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产业化程度。具体如何做?湖南武冈的做法可以为我们提供一面镜子。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的路途上,不绘出整体“路线图”,就会因“压力不足”导致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就会因“条件不成熟”出现许多“被遗忘的角落”。因此,需要绘出一幅合理的 “路线图”。这个“路线图”,应该明确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具体举措。近年来,武冈先后编制了《武冈古王城保护与整治规划》、《湖南武冈古城旅游发展规划》等,使得其文化传承与保护有了详细的指向。
公共关系上有个品牌战略的方法——让社会爱上它,它就死不了。文化遗产的潜在的价值暂时没有被看到,所以我们就要开发,让大家看到,把好东西当做好东西。马克思说过,由商品到货币的过程是“惊险的一跃”,完不成这一跃,就实现不了价值。既然是产业化利用,就要尊重产业化的规律要求,必须在实现过程中,精心打造文化产品和各种文化载体,努力实现从文化资源价值形态向产品形态的转化,形成具有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的产品。“放歌红土地”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届湘西南(武冈)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就是在文化遗产与全世界的公众之间架起一座桥,让全世界的公众知道它,爱上它,提高它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形成文化遗产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只有通过产业化运作,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地抢救和保护下来,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继承发展,焕发生机和活力。相信随着产业化的深入发展,武冈市的文化遗产一定能够发扬光大,迎来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