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时代,技术与艺术同行


  “搭乘新技术电影这趟车。 ”

  2011年的“暑期档”即将结束,各地的电影院的观影潮似乎并未减弱。 8月10日上映的电影 《蓝精灵》,主打怀旧题材,让许多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觉得既陌生又熟悉。

  令观众既陌生又熟悉的,除了一些影片堪称经典的剧情、造型,还有近年来在电影艺术领域风起云涌的3D技术。观众可以不懂其原理,但都乐于接受新技术带来的视觉享受。

  如今大众了解的3D,是指三维立体图形。由于人的双眼观察物体的角度略有差异,因此能够辨别物体远近,产生立体感。据介绍,正是利用这个原理,3D技术把左右眼所看到的影像分离,从而形成身临其境的立体视觉效果。由于此项技术的广为运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近年来观影潮的回归,追求视觉冲击力的青年观影群体无形中成为3D特效的“铁杆粉丝”,而动画电影日臻纯熟的3D呈现手法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少儿电影缺少佳作力作的现状。

  观影群体的增加、3D效果的推广,带动了电影院线数量的扩增。以省城合肥而言,除了老字号的影院人气依旧旺盛之外,还有众多院线抢滩电影市场,诸如经历体制改革后重新开门迎客的艺术影城,或是拥有I-MAX超大屏幕的全国连锁院线。据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相关人士介绍,去年以来,省城电影院线的增长量翻番,未来数年内,合肥地区将有20多座不同类型的影院投入运营。全省票房去年大约在1.2亿元至1.3亿元,比上年度翻了一番。

  “三维影像的呈现,是视觉艺术的突破。 ”

  当新技术不满足于“新科状元”的头衔,当新业态不满足于只是传统艺术的看客,逐渐熟悉3D概念的观众有了些许期待。

  去年年底,省黄梅戏剧院打造了全国首部3D全息黄梅戏舞台神话剧,并通过这部戏探索传统艺术新的推广传承方式。 “听戏,听得是字正腔圆的唱腔艺术;看戏,看的是美轮美奂的浩瀚场景。如何在3D舞台剧中,将两者很好地结合,既能传承经典艺术的精髓,又能从技术角度获得提升剧情?主创团队相信,戏剧舞台上的“3D”有市场前景,能拓展新的受众群体,传统艺术会在新时代的特色传承中焕发生机。

  技术与艺术的并肩,能否共赢?即使是3D运用比较成熟的很多国外动画影片中,这一问题也曾存在争议。3D特效为昨天的神话和童话增添了饱满的形象,也可能为今天的想象和解读设置了障碍。三维影像的呈现,带来视觉艺术的革新,但新技术不能停留在流水线的包装,而是要能提升剧本自身的内涵、魅力。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3D时代不能陷入唯技术论,在画面日臻完善的今天,必须为视觉艺术注入更多的情感。另一方面,3D技术的运用手法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这部作品的成败,技术手段以科技水平为基础,当技术思维停留在一个 “范式”当中的时候,会产生不同作品观赏效果的雷同。

  “视觉艺术,只是3D技术诸多应用领域之一。”

  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电影100多年的演变之路,如此紧密地和科技发展相关联。从默片到有声片、彩色片、立体声、立体电影和宽幕全景电影的出现等,都体现了现代技术对电影发展的贡献,也是对娱乐媒介的贡献。如今,电影新技术促成了新兴娱乐媒体的出现。

  在网络游戏、3D视频广告、3D网络电影等等方面,涉及影音产业的3D应用前景良好。随着3D显示、3D设备和3D技术的成熟应用,目前已经能够实现将3D从电影院搬到家庭;未来有望实现的是,将3D从影音娱乐产业推广到各行各业。

  曾经风靡的网上世博会,让参观者轻点鼠标、足不出户,即能身临其境畅游各个展馆。艺术而逼真地跨时空传递信息,这是3D技术的基本功。3D技术应用于移动通讯终端,将为体验者开辟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为自己换装、为家庭换家具,可以用移动设备选择的3D模型快速添加更换,直观欣赏布局效果。另外,3D技术还广泛应用于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通过对现实产品和操作环境的逼真的模拟和透视,设计师们可以通过可视化、三维立体的虚拟实物和环境来实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