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一、主义与章程
主义,是主导事物的意义的简称。如资本主义,是指资本主导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义。主义概念的另一个含义是指某种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如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如马克思主义等。主义是强力推行的主张或学说,它具有极强的排它性。
教育一词的汉字解释:
“教”,意为“老师全职授业”,强调全日制和专职性质,这是从“孝”的本义引申和转义而来的。“孝”本指子女为了全天照顾病危老人而彻底放弃田产和耕作,转义为全脱产受课业,从而有了“老师全天专职教授”的意思,并进一步发展出“像侍奉父母那样尊崇老师”的含义。
“育”字从云从肉,“肉”指“人体”;“云”本义为“旋转聚合”,如天空中四散的雾气通过旋转聚合过程而同化成大云团的一分子,转义为“同化”,所以“育”是指对已经存在于世的人(即“肉”)进行同化工作,即对未成年人灌输社会主流价值观,使之能顺利进入主流社会,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
教育,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其类型有普通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人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有基础智能,还有特殊智能。到目前为止,人类的基础智能有智商、情商、财商、魂商、变商之说,特殊智能更加多样,比较流行的是美国加德纳的8种智能理论。“人人都能成才”、“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等说法,就是建立在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之上的表述。武汉先天愚型患者舟舟,其特殊智能让其成为音乐指挥人才,一个低智商的音乐指挥对一般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教育不能千校一面,每一所学校,尤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必须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明确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全国所有高校都向北大、清华看齐,是不对的。2012年1月9日教育部新闻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人事司副司长廖舒力、教科文卫体工会副主席陈志标介绍《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三个指令性文件情况,其根本目的,是为中国教育建立规范基础上的分类发展的起点。
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发展的关键是:每一所高校都必须有自己的主义。
高校自己的主义是指:
一是本校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是什么?位置,是指本校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是培养哪一类人才的。如综合研究型高校是培养什么人才?专业研究型高校是培养什么人才?理论教学型高校是培养什么人才? 应用教学型高校是培养什么人才? 都必须作出明确、具体的介定。
二是本校某一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什么?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既可以是各行业某一类岗位,也可以是某一行业的多个岗位。除国家必须保护的专业外(如哲学、史学等),其毕业生都必须有明明确确的就业岗位区间。
前者,是学校定位,后者,是专业定位。任何一所高校这两个层面的定位不明确,即为盲目办学。学校定位,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指导,这种理论就是本文标题中所称的“主义”。
高校的“主义”,比定位还要高一个层次,它是指导学校定位和教学等方方面面工作的总思想,也是指导高校所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一所高校如果没有自己的主义,必然办任何事情没有章法。
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是必须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要有自己的“主义”的前提下,才能具体依法制定《章程》。我们不要沉浸在高校的权力分配上去制定《章程》,而要完成了本校的主义——理论系统和主张,再来谈权力分配。权力分配是为了更好、有序地贯彻自己的办学理论与主张,为人才培养服务,而不是人才培养服从权力分配。
二、理论与主张示例
因为别的原因,作者对中央戏剧学院作了简要分析,就以中央戏剧学院的本应有的理论和主张做一示例性简要阐述如下:
1、戏剧是民族艺术,艺术是民族文化,文化是一国的软实力。
当今世界,有四种主流文化。
一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技文化,是物质文明;
二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化,是精神文明;
三是公权与私权相和谐的法治文化,是政治文明;
四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文化,是生态文明。
其中,中国最有竞争力的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明,其他三种文明都不及发达国家,目前还是在追赶的状态下,但戏剧文明与中华古代文化一样,绝对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2、大学的软实力,是大德、大道、大爱、大师、大精神。
有大德、大道,才有大爱;有大爱,才有大师;有大师才有大精神。
大学担大义,大学要有大德、大道与大爱。国家的软实力体现在大国行大道上。法律是道德底线,道德张扬崇高,法律惩治邪恶;道德是一种高尚的善良引导,法律是一种世俗化的惩恶工具。
大学,必须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有天然的义务。作者认为大学的“大”字,是:大学问、大智慧、大胸怀、大熔炉、大品德、大视野、大自由、大爱、大创造、大人才。
3、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项工作任务。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之母柏林洪堡大学,于1810年首次提出,上世纪3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新功能,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建校100周年的讲话,认为文化传承是高教第四项工作任务。
大学第四项文化传承任务,为中华文化的守护提供了理论保证和高等教育实践的根据。对于中戏来说,有划时代的意义。
4、守护、传承、创新文化就是国家软实力建设。
文化的基础是道德。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
文化的纽带是知识。 文化的高度是思想。
文化的创新是扬弃。 文化的宏扬是大学。
文化的融合是交流。 文化的形态是生活。
守护:需要金钱,保存民族戏剧文化资源,要建成戏剧实物与技能博物馆;
传承:教育投入,传承民族戏剧技能文化,培养民族戏剧顶尖人才的基地;
创新:后期投入,各种民族戏剧文化集成,先创想、有创意、创新与创造。
创想——自由;创意——源泉;创新——元素;创造——模式。
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为守护戏剧资源、人才培养和创新的发展模式。
5、戏剧是农业文化,工业文化是电影、电视、电脑等,但现在是同台竞技时代了,它们都是艺术信息。
舞台戏剧和歌舞剧、皮影戏等,是农业时代的文明,它的特点是时间长、节奏慢、功夫深、程式化。其观众在逐步减少,其生存是一个现实问题。中戏,现在的专业,主要不是戏剧,而是电影和电视类的专业,整体上与北影没有区别,也就是没有自己的个性特色。
电影、电视、电脑是工业时代的文明,从电影到电视,就开始了内容与传播手段的分离,各自向专业化发展。且内容时间短、节奏快、艺术生活化。所以,现在再花几天时间看一部戏剧已经不可能了,电视是以“集”来分配章节,戏剧是以“幕”来分章节的,与电视连续剧没有什么两样,要解决的是节奏问题。现在把历史经典戏剧片断,像小品一样拿出来欣赏,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加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懂得、没有能力欣赏戏剧艺术的人,基本失去了他们的市场,很多人现在基本不去欣赏传统戏剧了。
智能手机和无线上网三年内即可普及,纸张样折叠式屏幕三年内很有可能商用。传播手段即时、方便化,人们欣赏戏剧、电影、电视节目等艺术已经处在同一平台上,主要看谁的内容更受欢迎。因此,戏剧本身的落后性如不改变,它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戏剧创新,是最好的守护与传承。
有人认为,戏剧是1.0, 电影是2.0, 电视剧是3.0, 视频是4.0, 戏剧要从1.0一下子跨越至4.0是不可能的。作者不这样认为,舞蹈、音乐、戏剧、视觉艺术再到影视,是当代艺术群,中国戏剧艺术,只要不墨守成规,一定能与舞蹈、音乐、电影、电视剧同台竞争。且与中华文化一起走向世界的可能性,比中国电影和电视的机率更高。
人类文化,都是从旧文化中扬弃而来的。它们都形成于大学,并由大学播扬而进入社会,并传至于后世。社会上处于消亡状态的文化在大学里应该能找得到。
6、戏剧,是中国的优秀文化资源,中国对资源的利用率低。、
中国人对知识资源利用低,这一点少有人强调。社会发展,给人尤其给精英人群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材料,供其总结、提炼、示范,但中国的精英人群少有优秀者、高贵者、诚实者来完成这样的工作。最近三十年的中国社会发展,跟西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类似之处,但西方人产生了《在路上》、《等待戈多》、《单向度的人》、《伊甸园之门》、《寂静的春天》等文学哲学社会学巨著,产生了“存在主义”思潮、“垮掉的一代”、学生造反运动,产生了萨特、阿隆、阿伦特、马尔库塞、罗尔斯等大才……而我们中国几乎交了白卷。
因此,谈论中国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精英阶层的批评、质疑和省思,这也是今日中国社会呼唤精英责任伦理的原因之一。政治伦理、企业家责任、学者良心、财富的品质、贵族的含义等,都是要求精英阶层为中国负起责任。这种呼唤,在方法上跟王阳明的路径并无二致,其效果已见诸历史。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曾说:“有许多的事物,当欧洲人还没有发现的时候,中国人早已知道了,但是他们不知道怎样加以利用。”可见,他在当时即已洞明:中国人能够提供材料,却难以抽象,难以总结。换句话说,中国人对资源的利用率极低。
7、最有中国特色的京剧脸普图,中戏没有作为自己的商标注册。
京剧脸普图案,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如果被某一外国企业稍加改动,并注册为商标图案,其后果不堪设想。包括戏剧服装、导具、音乐等,都是中华民族戏剧文化资源。如果把典型的京剧脸普图案作为中央戏剧学院的校徽,并注册为商用标识图案,就能防止他人利用其谋利。
最后,凝结成一句话:中央戏剧学院是守护、传承、创新中华民族戏剧文化的核心高校。如果把“守护、传承、创新”六个字作为中央戏剧学院的校训,那是最合适不过了。而且,中央戏剧学院的工作就按这六个字来做,必然能够圆满完成国家赋予的宏扬中华戏剧文化使命。
三、大学要有生命
新中国建国60多年来,之所以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对世界和人类作出的贡献不大,主要是没建立自己的教育理论,大学没有自己理论和主张就等于没有的生命一样。高校有了自己的“主义”,就是由“教育器物”向“教育生物”的嬗变。但有了自己的理论和主张,并一定就能对世界和人类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
一是高校的理论与主张一经建立,必须长久坚持。百年树人,说的就是在一种指导思想下,坚持一百年不变,才可能有所成就。办学不可能急躁冒进,大跃进是办不了教育的。
二是高校的理论与实践必须统一。不能一方面,做归做、写归写(大学的“生命”不是写出来的,它长期存在于大学师生的心中的经典),理论与实际工作脱节;另一方面,换一届领导换一种做法。在办学理论与主张上,不能受领导所左右,而是新来的校领导被学校的办学理论与主张所同化、所浸染。
三是办学者、大学管理者,不能把财务支配与人事调整,甚至干部任命等,视为权力或权利。财务支配、人事调整、干部任命是为了高校资源更高效利用的举措,不能视为谁有权或无权的问题来看待。如果某一高校领导人,把高校的人、财、物的调配视为权力的话,那他就不配做高校管理者,他只能说是一个政治操弄者,权谋之术本应在高校没有市场。这就是“高校贵族精神”与庸俗、世俗的区别所在,或者说是教育家与官员的区别所在。
目前,中国高校政治化、行政化、市场化与计划体制遗存的东西太多,那一天,中国高校真正成为一个学术组织、公共公益组织、教学成为教师的艺术追求的殿堂,中国高教就有了希望,中华民族的品质就能逐步得到提升,在世界上才有可能得到尊重。
2012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