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是2012年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同样面临着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任。这其中,如何改变股市发展片面地追求数量扩张、忽视质量提高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是重树股市诚信、修正股市晴雨表功能的当务之急。事实不断地证明,忽视质量、盲目追求数量扩张的结果,必然就是以股市的跌跌不休和股民的惨痛损失作为代价。
刚刚过去的2011年,股市已经演变成了一场股民的悲剧,事实上也成了整个证券市场所有参与者的悲剧。从大盘的表现来看,2011年沪市以2825点开盘,截至年末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点位为2199.42点,大盘下跌了625点,跌幅达到了22%,成为“熊冠全球”的股市之一。而这个收盘点位甚至比十年前2001年的高点2245还要低。有股民戏称,中国股市一夜回到了十年前。
让人不解的是,与股市的大幅下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民经济依然保持了稳定快速的增长。即使是在形势最复杂的情况下,中国的GDP增长依然保持在9%以上的高位运行,这种突出的表现让债务危机缠身、经济陷入低迷的欧美诸国无不汗颜。与此同时,上市公司的效益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根据中国证券报数据中心的统计,在已经披露的2011年业绩预告的公司当中,有超过70%的上市公司实现了盈利增长,其中包括105家增幅超过100%的公司。中小板和创业板更是不甘示弱,其中2012年中小板公司净利润整体预期同比增长43.29%,创业板整体净利润预期同比增长49.69%,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市场整体平均预期。
俗话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很显然,股市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增长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作为“新兴加转轨”时期的中国股市,发展方式依然停留在追求数量扩张而忽视质量提高的发展模式上。其主要表现就是:一味追求上市公司的数量,追求市值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这其实是“唯GDP论”在股市发展上以另一种面孔出现。
据统计,十年前2245点时沪深A股数量只有1108只,现如今两市A股数量猛增到2240多只,翻了一倍还多;十年前A股流通市值1.72万亿元,A股总市值5.17万亿元,十年后实现了全流通,总市值已达21万多亿,增长了3倍多。按总市值排名,中国已进入了世界前三名。
在数量急剧增长的同时,中国股市的质量却徘徊不前。公司造假丑闻不断、恶意圈钱肆无忌惮、公司回报一毛不拔、股市黑嘴层出不穷等现象屡见不鲜。据统计,2001年至2010年的10年间,A股流通股股东获得股息率平均仅为0.907%,总体水平大大低于境外市场水平,也远远低于银行利率水平。
然而,就在股市质量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股市扩容的步伐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统计显示,过去3年A股市场一共通过IPO方式募集到9476亿元,这比同期美国市场IPO募资总额高出56%,比西欧所有IPO募资总额还高出115%,分别为日本及中国香港地区的7.9倍和1.4倍。不仅如此,在股市极其低迷的时候,国际板和新三板的推出冲动也丝毫未减。这种不顾条件地追求规模扩张的做法,只能让股市迭创新低。
毫无疑问,如果不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的股市恐怕很难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在当前股市极其低迷的市况下,不妨首先抑制一下规模扩张的冲动,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重视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上来。只有质量提高了,股市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股市发展应从重数量扩张转向重质量提高
评论
编辑推荐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