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无论是开会、讲课还是茶肆阔谈,总有一种力量会将话题落到中美关系上来。内容四面八方,中心只有一个:Where we are,中国与美国。原因无他,中国两国在经济、政治、国际关系方面的交集实在太多,意识形态(民主与人权)、汇率、低碳经济与地缘问题等,而交集的交集是经济。而人民币汇率与低碳经济问题更是当前关系的一个重点,是近几年涉及中美关系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汇。
先看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或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是一个环境问题,但本质上是一个涉及各国社会、经济、政治和外交的国家利益问题。积极鼓吹低碳经济的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都是后工业化的发达国家,他们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是:对能源的依赖(能源消耗)逐步降低、都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竞争、在能源使用技术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欧盟与美国等国家推行低碳经济,可以降低对世界上主要产油国、煤炭大国的依赖,转向能源的高效使用与新能源,使得主要竞争对手失去制约他国的能源优势,从而减轻其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话语权。而这一目标的直接受影响国是中国与俄罗斯。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不可避免的需要大量的能源,特别是石油。而低碳经济发展出来的低碳生产与贸易标准将使清洁使用能源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仅仅是占有能源。这一方面会限制中国的贸易,同时也会减少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盟国家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另一方面,美国和欧盟国家普遍在新能源以及能源清洁使用技术方面走在了国际前列,鼓吹低碳经济也有利于其技术贸易的出口。
更有甚者,美国及其盟国甚至提出如果中国不能很好的减排,将对中国征收“碳税”。在这之前,还可以说美国的意图是遮遮掩掩,这一政策不仅使其面目昭然若揭,甚至有些无耻。中国有句俗话:只许州官防火,不许百姓点灯。尽管美国不是中国的州官,中国也不是美国的百姓,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靠燃烧“化石”二百年发展到现在肆意浪费的阶段,却要求只发展了几十年的中国进行强制减排,显然不是一个环境问题能解释清楚的。美国希望开着奔驰看中国人跳草裙舞,为富不仁。
这两个方面共同揭示了为什么美国与欧盟如此积极的推动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环境保护只是“旗帜”,目的是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巩固其世界经济控制权。
人民币汇率问题。这是个老问题了,一直是中国与美国争论的焦点之一。问题是:美国是否是站在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这值得打一个问号!因为这10几年来,发现:美国总是在中国发展势头强进的时候提出汇率问题,与其本国的经济发展相关性不大,倒是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很强。也就是说,美国是站在如何让中国经济发展减速这个角度上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这就强人所难了!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本着“要发展不要争论的理念”做出了一些友善的回应,买美国的汽车、飞机等等。但“实用主义”的美国并没有很好的理解“中庸”的中国,一再在这个问题上无休无止,就不厚道了。
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维持一个好的关系的一条是:首先假定别人比自己聪明。如若不然,必聪明反被聪明误。日本在汇率问题上的失误导致了其长达20年的“平成萧条”,这种“饮鸩解渴”式的汇率政策势必会成为中国的前车之鉴。特别是当中国金融改革深化和加速的现在,人民币升值更成为一柄扼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利刃。在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配合下,人民币升值将不单打击中国的实体经济,更严重的是中国金融资本市场的稳定问题。这是中国的底线!设想,若中国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步日本汇率的后尘,改革何以为继?打好这套“太极”,是当务之急。
民主问题。这不单是个老掉牙的问题,而且是个臭名昭著的问题。当下,即使是美国,也只有在黔驴技穷的时候偶尔提出。最近奥巴马政府指责中国缺乏言论自由,是换汤不换药。美国在意识形态、民主人权问题上做文章,越来越显得“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奉行“实用主义”的美国总认为“功夫在诗外”,在这些问题上指责中国以换取中国在一些经济问题上的让步。的确,这一策略在某些时候有点用。但“狼来了”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凡事在一在二不在三。
我们经常说美国式的“民主”不适合中国,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原因是美国是不是真正的民主。通俗地说,民主的真意是:我强烈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且存在制度保证其实施。美国也包括许多欧洲国家,其民主的核心是“投票”,然而投票只是一种程序民主的工具,离事实民主很远。满足程序民主的工具有很多,投票只是一种而已,而且这种工具效率低下、社会成本高昂。中国历史上歌舞升平、经济繁荣的朝代有很多,但没有一个朝代是靠投票制度维持。笔者博士论文是这个方面的(投票出席率),读了国外一些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与国外的一些学者探讨过这个问题。一致的看法是:投票本身是党派相互攻陷的工具,而非公民民主意愿的表达渠道。这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典型化事实:凡投票制度占主流的国家,势必存在党派之争,投票使用越频繁的国家,党派之争越严重,党派的数量越多,国家运行的效率越低。
在与加拿大的杰克教授聊天中,他提到一个例子特别典型:加拿大的某个省要修一条公路,不长(几十公里,具体数字记不清了),讨论、投票了两年,最后决定不修。原因并不是这条路不应该修,而是这笔钱为某个党派换得的票数太少。我告诉他,这要是在中国,你们讨论的时间,我们早就修完了。这是一个效率问题。
事实上,许多国外学者早就意识到中国民主制度区别于西方的优势所在,只是这个问题类似于“皇帝的新装”而已。喜欢看美剧的诸君应该更容易的感觉到美国式的民主是多么的不靠谱(《越狱》),美国的民主制度只是资本的统治手段而已。在资本的压力下,总统也沾染了几分小丑的味道。美剧使得美国民主这个“韭菜包子”开始往外臭,自暴其短,倒也是事实。
美国民主与人权主张从来就是美国国际政治关系的一个工具,而且这个工具连美国政府自己都不珍视。从军事干预、秘密监狱到政治军事力量输出,美国从来不是站在对象国的民主建设立场上。在人权问题上也是反手为云,覆手为雨。
在低碳经济问题与美国的谈判中,应该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任何一个地球上的公民,无论其所处国度,都应该享有平等的环境权利,这一权利理应成为人权的一部分。任何一个人都是地球的一个“股民”,应该享有同等的权利,同“股”应该同“权”,同“权”应该同“利”。
在现实的国际情况下,平等的环境权利应该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相应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也应该尊重地球公民享有平等的环境权利这一主张,人均排放指标也应该纳入到国际温室气体排放配额的计算体系中。单位GDP下的能耗标准并没有尊重个体应该享有平等的环境权利这一原则,也不符合发达国家一贯的民主、人权主张。主张“人权”至上的发达国家没有道理不尊重和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这一主张和要求,也应该成为中国进行国际谈判的一个原则立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特殊化,也不应该特殊化。
我不是一个“怀疑论”者,也不是一个“阴谋论”者,但朴素的民族主义一直存在。
Where We Are?中美关系紧张博弈
评论
编辑推荐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