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询价机构不足20家,朗玛信息成为继八菱科技之后第二家中止发行的新股,这本是一件大好事,是机构投资者理性和良知的觉醒,是公募基金终于站在基民立场,拒绝三高新股的实际行动。
可是,在市场为之拍手叫好的同时,少数媒体发出了“新股发行已经和地产业一样,开始进入冰河时期”的预告。对华宝兴业和信达澳银两基金暂停询价,有部分投行人士还振振有词地质问:询价资格本是稀缺资源,这不是“浪费资源”、“占着茅坑不拉屎”吗?紧接着,证监会基金部主任王林也公开出来为询价基金辩护,称“新股询价中基金并没有帮忙抬价。”王林说他专门跟踪了2011年沪深两市发行的250只新股情况,“从基金公司在250只新股中的表现来看,基金公司报价是比较理性的,没有明显高于其他机构者。”言下之意是,以基金为主(基金通常要占询价对象的6-7成)询价出来的新股,其价格是合理的,不存在三高现象。既然如此,温总理为什么要强调,今年股市的重点就是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
而且王林与不久前沪深交易所老总联手炮轰基金哄抬新股定价唱起了对台戏。王林有“跟踪250只新股询价”的数据,深交所老总宋丽萍有“深交所内部研究报告”的分析为证:“基金公司询价时报价高于主承销商估值区间的比例达41%”;“在每单IPO报价最高的前十家询价对象中,基金公司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发行中的占比分别达到了25%和32%;创业板新股报价最高的十家机构,就有三家是基金公司。”
眼前就有一个例子。与朗玛信息同时路演、下周一发行的新股飞利信,周五公布的发行价为15元,发行市盈率37.5倍。查一下询价统计,在53家询价对象(其中基金40家)申报的1.2亿股股票中,只有2688万股报价高于15元,比例仅22%;最高报价18元,最低7元,中位数13元,那个18元的高价就出自某基金,且一报就是420万股(网下总共发行420万股),大有独家包销之气魄。这不是基金抬价是什么?
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还没有启动,有关部门就已按捺不住,要为新股“说话”,为三高辩护,而且言者还是证监会高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新股改革的阻力有多大。事实证明,三高新股密集发行对圈钱者有利,对投行等中介机构有利,对消息灵通的某些监管人士同样有利,更何况新股从审核到拿到批文本不是免费午餐。一句话,现行新股制度对强势群体有利,有害的唯有中小股民等弱势群体。
新股发行远未到冰河期,“新股热”充其量只能说从100度到90度。在一年发行近300只新股中,流标的迄今不过八菱科技、朗玛信息两家,还有大量大量的新股,不管价格再高,圈钱再多,公司再烂,发行时机多么不好,只要一纸批文在手准能发出去,而且还是几十倍、上百倍的抢购。中国股市二级市场从来是牛短熊长,可一级市场除了证监会暂停发行,却永远是火热的大牛市,其中原因何在?首当其冲的就是包括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在那里哄抬价格,根子则是公募基金的钱不是基金经理自己的钱,输也罢,赢也罢,管理费照拿!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终于有两家中小型基金公开宣布暂停询价;而据媒体逐一采访,在前十大基金公司中,有两家表示目前已不参与询价,有四家表示将减少参与询价。20年来中国的新股市场从来是卖方说了算,如今买方终于争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市场约束终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来,就如破发常有,新股流标在国际股市也司空见惯,前一阵光大银行、三一重工等H股发行,不就因机构不响应铩羽而归吗?只是,像中国股市那样新股上市后70-80%破发,新股发行前仅两家公司流标,那才是不正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二级市场破发应大幅减少,一级市场流标应适当增加,这才是一、二级市场协调健康发展,最后达到温总理所说的“提振股市信心”的目的。
警惕为三高新股辩护
评论
编辑推荐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