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梦游基因


  平均每10个儿童,或者50名成年人中,就有一名梦游症患者。通常,梦游症是良性无害的,但它也有可能引发危险:梦游患者在夜间起身,通常处于意识不清的状态,往往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行动。例如,某些成年患者甚至能够边睡边开车。但是,一直以来,人们都不清楚梦游症的具体机理。

  梦游一般发生在患者入睡后不久,患者处于无梦、非快眼动的慢波睡眠状态。慢波睡眠是深度睡眠,此时的人体处于心率较慢、血压降低、全身放松的状态。梦游状态会持续数分钟甚至几十分钟,直到患者重新回到床上。在这期间,患者不会醒来,第二天也不会对此有任何印象。研究学者们认为,压力会引发梦游行为。

  为了深入探究梦游症,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神经学系的研究学者,克里斯蒂娜·A·格尼特(Christina A. Gurnett)及其同事招募了一支四代22口人的家族,其中有9名梦游症患者,最小的患者12岁,其梦游行为十分规律——夜间出门散步。患者的叔叔也是梦游症患者,每次醒来都发现自己穿上了8双袜子。该家庭成员一直遭受着诸如此类的影响。

  研究学者们对这支家族的成员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希望找出有关的遗传基础。他们发现,在20号染色体上的一条DNA片段可能与梦游有关。具有该片段的人是梦游患者,反之则不是。携带该片段的人有50%的几率将其遗传给下一代。

  目前,研究小组还没有确认这条基因片段,但他们认为最有可能的是腺苷脱氢酶基因(adenosine deaminase gene),该基因和梦游期的慢波睡眠有关。格尼特博士表示他们的发现将是“第一个关注梦游的基因”,下一步任务则是真正确认这条基因片段。由于当前的药物治疗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研究学者们希望新发现能帮助治疗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