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需要谈“核”色变?


  自地震以来,日本多处核电站危情亟待,福岛核电站今早北京时间10点左右再次发生氢气爆炸,宫城、茨城的核电站也都进入紧急状态。一时间,人人谈“核”色变。

  这场事故令人不自觉地想到二战时的广岛,今天我们对于核辐射危害的认知,正是来自于当年的原子弹受害者,研究学者们自1945年后持续监控他们的健康发展。现在已知的是,核辐射可能诱发DNA突变并杀死细胞。DNA突变会导致各种癌症,如白血病、肾病及肝癌。

  核泄漏释放的气体中,氮-16、氚、氪等气体对人体毒性相对较小,这些气体都很轻,很快随风飘散。而另外一些危险的放射性物质会通过呼吸道、口腔甚至渗透过皮肤进入人体。一旦核反应堆完全坍塌,一些极端危险的放射性物质,如铀及其他重金属等将会掉到保护壳底部,而并非扩散到空中。

  这些可怕的放射性物质只有1/4粒沙子大大小,包括碘-131,锶-90和铯-137,它们会模拟成人体需要的物质,例如碘,从而轻易地合并到人体组织里。根据美国环保署(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数据,放射性碘会快速溶入空气和水,但碘-131半衰期很短,只有8天,这意味着它完全衰退需要1个月左右。放射性碘不仅会通过呼吸道、口腔进入人体,还会停留在牧草上,牛食用后再通过牛奶或者牛肉传递给人体。同样的道理也呈现在蔬菜、海产品上,最终结果会造成人体的甲状腺癌。

  锶-90主要通过食物和水进入人体,它的摄入会引发骨癌,软组织癌和白血病。铯-137的半衰期是30年,同样也可能由食物、水等摄入引发癌症。

  目前,国际原子能机构将这次日本的核泄漏事件定义为4级。与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泄漏事件相比较低一级。明尼苏达的梅约医学中心(Mayo Clinic)的辛西娅·麦克拉夫(Cynthia McCollough)指出,虽然三里岛事故也是因为制冷故障致使核泄漏,导致50万人撤离,但是无一人死亡。麦克拉夫指出:“三里岛事件后没有健康影响,唯一的影响来自心理压力。”

  梅约医学中心的专家指出,放射性中毒的最初表现是恶心及呕吐,更严重的出现痢疾,头疼和发烧,几周后甚至出现脱发、晕眩、昏迷、感染及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