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或将迎来油气市场战略机遇期


  从2012年国内外大的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很可能由发达经济体冷、新兴经济体热,转为发达经济体冷、新兴经济体也急剧降温,如无伊朗核问题等大的搅局,国际油气价格可能进入持续下行通道,中国经济如处于8.5%左右的温和增速区,我国油气市场变革将迎来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展望如下:

  1.以定价机制改革化解矛盾

  2011年,国家发改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具体要求的第一条就是: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受通货膨胀等因素制约,12月26日只在广东省、广西自治区开启了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工作,推动解决高价进口气的价格倒挂矛盾;而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滞后,使成品油市场再次上演“柴油荒”。2012年,如果国际原油价格能进入持续下行通道或至少处于100美元/桶之下,中国经济在经历几年高油价的冲击适应期后,如能处于8.5%左右的温和增速区,将会迅速而果断推进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也很可能于下半年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完善推进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但仍会重在制度建设,价格水平还要逐步渐进提高。油气定价机制的改革将为整个产业链的结构改革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以此化解深层次矛盾。

  2.以结构改革推动市场竞争

  “气荒”、“柴油荒”原因的争论,反映的是对产业链结构性改革的诉求,通过结构改革推动市场竞争性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对国有石油公司的垄断指责使其社会环境严重恶化,推进油气价格改革如不能同步推进整个产业链的结构性改革,前者也将很难推进,甚至彻底终结我国在国际油气市场的定价话语权。2012年整个社会的力量将极大推进原油进口权向民营企业的放开,这是推动石油产业链结构改革的突破口。成品油市场监管将重点保证非主营渠道获得相应的成品油资源;地炼企业将可能与国有石油公司结成更多样化的产权联系,但由于政府规制的扭曲夹杂其中,可能为今后的市场演变埋下祸根。由于汽、柴油标准的提高,监管的严格,民营企业进口原料油炼制成品油的动力将减弱。《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条例》的推出,虽对非歧视服务有了明确制度安排,但经各方妥协,使条例大大低于社会预期,对推动市场竞争性意义不大。国有石油公司更多地进入城市燃气,会巩固其在整个产业链的垄断地位;地方政府在地区支线管网建设、运营中的作用得到强化;整个天然气产业链市场主体的产权关系更趋复杂,准入新规将提上日程。

  3. 以追随高标准抢占制高点

  原定2011年7月1日是国Ⅲ标准柴油强制实施的最后期限,但由于价格、技术等原因,推迟了强制实施的执行时间。2012年主要城市、高速公路将继续逐步加快实施国Ⅲ标准柴油的使用。“十二五”各地环保指标的硬化,2012年地方将加快推进国Ⅳ标准汽油的使用,由于与国Ⅲ标准汽油有价格差异的支持,推进将加快,北京等部分地区还在准备推出地方的更高标准,如京Ⅴ标准。实力强大的炼油企业,随车用汽、柴油标准要求的提升,将加大投入,提升油品质量,且国有石油公司可能推出自己的更高标准,使油品进一步细分,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将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的油品质量。

  4.以区域市场展开激烈攻防

  近几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除在自己的传统市场强化炼厂布局,巩固市场份额,还在竞争对手的传统市场,建设、在建、筹建千万吨级炼厂。如2009年6月中海油投产广东惠州炼油项目,2010年9月中石油投产广西钦州炼油项目,这两个项目还在谋划二期。在建的中石油云南和筹建的广东揭阳千万吨炼油项目等,以广东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开始步入炼油能力相对过剩阶段,2012年该地区的成品油市场攻防战会更激烈。西气东输二线干线2011年6月贯通投产,支线也在加快建设,近日公布定价方法及最高门站价格,真正的市场争夺战将在2012年打响。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也将呈现类似局面,三大区域天然气市场可能同步出现天然气相对过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