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年”的感慨


  寂静无声的大年初三早上,从梦中自然醒来的我,端坐到电脑前,开始记录在壬辰龙年发生的点点滴滴……
  在微博上看到:有记者在大年廿九晚上到西直门附近测试噪声污染,紧闭门窗的室内,噪音居然平均达85分贝以上。于是请出专家给了公众一个忠告:噪音达到85分贝以上就迈过了“不适阈”;若到90分贝以上,就有可能造成听觉损伤。专家的忠告似乎还是很起作用,因为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讲科学。从大年初三上午9:00—11:00,在我爬格子的这段时间里,我们家附近居然没有“嘭—啪”或“噼—哩—啪—啦”过一声。
  如此安静的环境,对我们家的“宅年”计划是个非常给力的支持。自大年初一开始,全家就进入舒适安逸的“宅年”境界:天天睡到自然醒,餐餐美食只求精。“伊妹”疏远少光顾,短信发到手抽筋。方寸屏幕看世界,孰优孰劣懒点评。水仙开花素妆好,谢客闭门读心情。
  其实,在年前,太太和女儿都放假后,也同往年一样曾经策划过:今年去哪里过年?当时有几个提案:去海南“猫冬”?去哈尔滨看冰灯?去祖籍寻根?或者干脆出境出国?但到后来,忘了是谁先倡导,也许是异口同声:太累了,能不能哪里都别去,就在家里呆着——“宅年”!标准是要“宅”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要“宅年”,就得给自己找一些理由,这倒是十分地不困难:首先,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春运客运量特别大——40天内将有31.58亿人次流动,首次突破30亿人次,同比增长9.1%——咱就不再给党和政府添麻烦了。其次,在世界金融风暴的大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又有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咱“发展中”的中国人就不要再出境出国摆阔显派了。再次,最好最好的理由当然是环保,稍出门远一点就要坐机动车,坐什么车都会污染空气、污染环境,欧盟对飞机都征上“碳排放税”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只有“宅”在家里,恐怕最“德班”了。
  为了实现“宅年”计划,在非常辛苦的辛卯年最后几天突击了一下“爱家卫生”。看来这几年我和太太、女儿都穷忙,无暇顾家,这百多平米的空间里便滋生了很多腌臜垃圾。不怕苦、不怕累地干了几天,总算是旧貌换新颜。至少是PM10—PM100及以上的颗粒物,以及部分PM2.5—PM10的可吸入颗粒物被清扫干净了,至于PM2.5及以下,趁现在还没有官方公布监察结果,也就暂时先“鸵鸟”一下(其实公布了又如何?)。好在家中门窗紧闭,也没有人吸烟,烹调时间则得到控制,还不时用“机器人”自动打扫一下,用“臭氧离子”清新一下。这环境,在北京,应该也能排上号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今年生肖,大龙当值。大龙是爱干净的,要不龙王爷出巡,民间就要扫地净街,洒水洗尘——龙王爷也怕PM2.5——壬辰龙年,干净点总没有错。
  不过,说到“壬辰”,不知怎么地总想到“妊娠”二字。打字时才发现,一直被我读成“renchen ”的“妊娠”,原来是“renshen”(前者同“人臣”,后者同“人神”)。有同事婚久未孕,辛卯年末传来佳音,太太有喜了。窃以为,辛卯年腊月怀胎,壬辰年十月分娩,诞下的当然是龙子龙孙。
  于是信手写下一联:小兔尾巴短,旧岁眨眼即逝,回首辛卯,努力上进切莫再“守株”;大龙身根长,新春转瞬就到,展望壬辰,奋发图强“好龙”求共舞——这也是“宅年”的一项成果,横批——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