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文化与沙湖意识
文化的种类繁多,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可谓色彩斑斓。历经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更是界线细腻、内容丰富。比如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剪纸、风筝、佛、道、儒、法宝、阴阳、中国织绣(刺绣等)、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等等。
在众多的文化中,几乎都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早在《汉书·王吉传》一书中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礼记·王制》云:“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里说的王者巡守之礼,就是国君深入民间,对乡村社会的民情风俗进行一番调查研究。太师是掌管音乐及负责搜集民间歌谣的官吏,他把民间传承的民歌(国风)呈递给国君.国君通过这些民歌,“观风俗,知得失”,制定或调整国家的方针政策。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对研究我国古民俗具有重大价值。
在各种民俗事象中,民俗旅游作为现代人最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长期以来为旅游文化注入了许多精彩绝伦的内容。由于现代人处于快节奏、高效率的都市生活中,内心很可望这种单调乏味的生存状态得到一点改变,生活中多一点亮丽的色彩。民俗旅游通过观察异地异族人真实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传统习惯等,满足了现代人体验异国、异族、异地风情的渴望,将身心融合到一种新的生存状态中,使心灵得到一种回归。
地处祖国边陲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沙湖,正是处在民俗氛围之中的旅游胜地。宁夏是一个拥有丰厚民俗文化的省区。回族文化、黄河水韵文化、红色文化、古地文化、饮食文化、自然景色、特色农业等等,无一不是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
在这样的环境中,沙湖旅游过程中的许多内容,也因此带有了地方色彩,比如沙漠。沙漠是西北地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特点。我对宁夏的了解,最早是从《满江红》和《清平乐》开始的。怒发冲冠凭栏长啸的岳飞,遥望西北,恨不能“架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同样剑胆琴心的毛泽东,在“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的红军长征队伍中,发出了“缚住苍龙”的豪情壮志。桀骜不驯的沙漠是不可阻挡的,即使是巍峨的贺兰山。腾格里咄咄逼人兵临城下,黄土高原严阵以待寸土不让,黄河已成楚河汉界,大自然的一场恶战一触即发。是沙坡头挺身而出,它曳住了流沙前进的脚步。沙坡头成了友好使者,在这块绿色屏障的劝说下,沙漠变得温柔了,腾格里签下了绿色的和平协议。黄河安详地流淌在腾格里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脚下,包兰铁路横穿其中。在黄沙黄土黄河的黄色世界里,沙坡头是一面绿色的和谐旗帜。宁夏人民用固阻结合的方法,在沙坡头创造出一片神奇的绿洲,化解了大自然的矛盾。腾格里沙漠和黄土高原隔河相望,黄河一如既往地奔流到海不复回。夕阳已经西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水诗人王维仍伫足河边。他把此情此景写成了千古绝唱,无意间也把自己写进了辉煌的文学丰碑。如果说沙坡头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沙湖则是沙漠的另一个奇迹。湖光潋滟,芦苇点点,这是一颗闪亮的塞上明珠。坐上快艇从水面掠过,溅起串串珍珠似的水花,一圈圈涟漪不断地扩张着,直到丛丛芦苇。于是芦苇也轻舒长袖翩翩起舞,惊动了白鹭的仲夏梦,在低空盘旋翱翔。前面就是鸟岛了,四周芦苇丛丛似盆景,这是飞禽的天堂。灰鹳优雅地扇动着梦幻翅膀,天鹅的泳姿永远都是那么高贵。想必丹顶鹤的歌声可以穿透碧水,因为鱼儿也欢快地跃出了水面。沙湖有近两百种珍贵的飞禽,每年到了候鸟迁徙的季节,鹳鸣鹤舞鹰飞鹭翔,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你不会想到,有45平方公里水域的沙湖,是在一片沙漠的包围之中。我们不能不感叹造物主的神妙,这是沙和水共同创造的一个人间奇迹。
因此,在沙湖令人难忘的景素里,沙、水、山、鸟、鱼等等,都属于宁夏特有的标识。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这一切到了宁夏,特别是到了沙湖,它们被有机地组织在了一起,它们已经不单单是概念上的沙、水、山、鸟、鱼,而是富有韵味的风景的构成,当然也是文化的构成。有学者说得好:“西北干旱区,既等同中国人文化心理的概念,就是所谓塞北和西域,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学的概念,就是所谓的西北干旱区,是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划之一。与它相对应的就是青藏高原区。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个区域正好涵盖了我国西北部四个省区,新疆、内蒙、宁夏、甘肃。现在都说植树造林防沙,我们是否想得过于简单了?在草原上种树,降水量不够,树长不起来。都说北京的沙尘暴可能来自戈壁沙漠?可经常出入戈壁的专家从来没有见过沙尘暴,戈壁上的土早就被吹走了,甚至还对吹来的沙子有阻拦的作用。我们也迫切地希望大西北的同胞过上富足的生活,可是千万不要以牺牲大西北的自然风貌为代价,我们需要对自然更多的了解并与其和谐统一。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域,在千百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下才得以形成了今日中国独特的人文历史!古老的驼铃声早已远去,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有无辜的野生动物在国界铁丝网上撞得头破血流,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灵是否已经因为我们而千疮百孔?在新的世纪里,请留下我们的大西北吧!”
必须说,这是一种意识的差别。在这种差别中,体现着人们对西北的模糊的认识。沙湖是西北的骄傲,沙湖在人们模糊的意识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澄清事实”的作用。意识是心理学上的用语,也是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有关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课题。究竟什么是意识,不仅它本身是一个一时难于说清楚的复杂问题,而且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理解也很不一致,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称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在说到沙湖的意识这个话题时,我们更多地是倾向于后一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