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米下锅 碳交易市场难成炊


无米下锅 碳交易市场难成炊
 
  中国贸易报 2011.12.16
 

     本报记者  高洪艳

    “碳市场建立要花十多年,但毁掉它只是朝夕之事,我们期盼德班会议各方能为此释放积极信号,即便《京都议定书》难以为继,也要做好碳交易市场的‘善后’安排。”德班会议召开前夕,担任过国家发改委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专家的唐人虎抛出“善后”一说,让如火如荼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上的各方屏住了呼吸。

    伴随着德班会议落下帷幕,国内诸多即将上马或者已经上马碳交易项目的产权交易中心长舒了一口气——幸亏《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将在2013年生效,否则,继续谈碳交易就会是一个笑话。

    然而,碳交易的春天,已经来临了吗?

    摸索阶段

    著名经济学家、金融信托基金专家、投资银行家、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金   融投资委员主席、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公学网、中国国际招商引智网首席经济学家国际财务策划标准联盟协会副主席、世界资本市场控股集团副董事长、美国运通投资银行副董事长、中国国际资本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国投基金管理集团董事长、昊朗体育控股集团执行董事、美国成功证券公司副董事长、资亿基金执行合伙人常青藤资本集团管理合伙人、中体运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董事长、中国智谷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孫飛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由于碳交易的特殊性,碳市场的全面建立将是一个跌宕起伏而又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虽然全国各地在碳交易技术路径、交易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总的来说,碳交易在中国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国际上对该领域也一直处于摸索阶段。

    摸索过程不断出现意外和曲折。据外媒报道,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和经济效益,全球第一个碳排放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将在今年年底前关闭碳交易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气候法案在参议院闯关未果后,北美的碳排放交易已经形同虚设。

    “关于碳减排和碳交易问题,国内和国际上一直未能出台有共识的量化指标和体系规范。”孙飞说。

    据记者了解,虽然近两年碳交易概念很火,各地也陆续成立了大大小小的碳产权交易中心,但是,直到目前,国内还没有明确的减排配额体系。

    “没有强制的碳排放额度,碳交易是难以做起来的。”重庆低碳研究中心负责人袁康表示,现在亟需国家确定各地的能源消费总量目标,有了这个数字就可以测算总的碳排放量,再分解到每个单位和企业,超过排放额的就需要购买额度,这样,碳排放交易才能做起来。

    冰点交易

    碳交易的先行试水者,一直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在国务院近期部署的对各类交易场所的清理整顿工作中,碳交易所暴露出的交易量冰点问题触目惊心。据媒体披露,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碳排放交易所成立至今,没有一桩交易完成,前景堪忧。

    记者了解到,实际上,也只是在今年11月份,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才刚刚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大直辖市,外加湖北(武汉)、广东(广州)、深圳等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但是,在国家发改委此番公布7个试点之前,贵阳、厦门、杭州、辽宁、河北、山东等很多省市就已经纷纷抢闸,成立了各自的碳排放交易所或者能源环境交易所,绝大部分都新增了碳排放交易的内容。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正在筹建的碳交易所已经多达100多家。

    孙飞告诉记者:“碳交易所的成立,曾一度被认为是中国节能减排事业的一个里程碑。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尚未赋予碳排放权商品属性,也没有形成碳排放权的分配机制,从实际效果来看,碳交易所大多并无实质性业务。”

    据悉,目前,国内碳交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和发达国家间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二是国内企业的自愿减排项目(VER),就是一些机构或个人出于企业形象或社会责任的考虑,购买一些指标来抵消日常经营和活动中的碳排放。业内人士坦言,由于没有强制性,此项业务量“微不足道”。

    对此,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一位资深专家的解释是,对于碳交易,企业缺乏动力,市场缺乏需求。一位参与制订《“十二五”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综合方案》的碳减排战略专家更是直言:“没有马就备鞍,没有米就上炊,觉得占了个坑,就一定有市场,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徐华清也指出,中国目前还是以单位GDP排放的强度为目标的,因此,在“十二五”末建立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可能性还不大,比较乐观的估计应该是在2025年左右。

    趋势诱惑

    以此推算,中国出现“碳交易热”足足超前了十几年。对于这股热潮提前来袭,孙飞认为,这完全是出于“趋势的诱惑”。

    “节能减排的行政指令下,地方政府表示压力很大,所以,有时不得不选择建立碳交易所来表明一种在节能减排方面已经有所作为的姿态,所以,很多地方筹建的碳交易所,已经多半成为了政绩工程。”孙飞说。

    曾经担任北京环境交易所副总经理的王毅刚还指出,国内纷纷上马碳交易所的热情,源于两股冲动的一拍即合——地方政府成为碳金融中心的冲动和各地产权交易所寻找方向和出路的冲动。

    但实际上,碳排放交易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应该成为未来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动力。

    洲际交易所集团旗下的子公司欧洲气候交易所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所,洲际交易所集团董事总经理黄杰夫指出,由于中国制定了到2020年减排45%的碳强度指标,工业企业的碳排放事实上已经开始出现稀缺性,有了稀缺性,从金融经济的角度就可以开展交易了。中国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0亿吨左右,是欧洲22亿吨的近3倍,而欧洲气候交易所每年的交易规模达到上千亿美元。由此可见,如果在中国建立一个碳交易所,潜在的交易规模将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