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县六营泥塑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泥耍货催生大产业  古工艺要迈新步伐
 
     凤翔县是陕西省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和泥塑之乡,民间素有“无艺不成家”之说,其彩绘泥塑、木版年画、草编剪纸、皮影雍绣、漆器工艺等民间工艺品源远流长,尤其是六营泥塑影响较大,全国知名,依其来催生文化旅游业大有潜力可挖、大有文章可做。为了加速资源转化利用步伐,推动凤翔在建设西部文化强县和经济强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近期我们以凤翔六营泥塑为例,通过对六营泥塑产业发展进行一番调查与思考,进一步分析其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就此提出对策。
一、发展现状
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的六营村位于凤翔县城东南2公里处,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530户2052人,泥塑工艺品的传统产区主要在集中二、三、四组,目前,全村共有泥塑生产户300多户,75%以上的劳力从事泥塑产业。2011年泥塑产业总收入达1000多万元,人均45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泥塑已成为兴村富民的支柱产业,六营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六营泥塑泥塑代表人物有胡深,胡新明,胡永兴,胡小红,韩锁存,杜银等。胡深是彩绘泥塑的制作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到各大高校讲学;胡新明则是泥塑精英,也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陕西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府民俗艺博园经理;胡永兴(胡深之子)在泥塑上的地位也很高,连续参加2006、2007、2008年春晚,在现场进行绝活表演;韩锁存是韩氏泥塑的代表,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杜银则是杜氏泥塑的代表,以制作立人为主,能作出泥塑立人。近年来,六营村借助全省做大文化产业的东风,围绕建设中国泥塑之都的发展定位做大作强泥塑产业,其泥塑产品目前发展到5大类,300多个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达到50万件以上。一方面,创建艺博园壮大泥塑产业。泥塑艺人胡新明投资500万元建起了六营民俗艺博园,为泥塑发展树起了“龙头”,动员组织农户发展泥塑产业,初步形成了“龙头连接示范户,示范户带生产户”的发展格局,涌现出了泥塑制作示范户30多户,形成了集凤翔民间工艺品生产、演示、展销为一体的民俗产业园,每天接待量达500人以上,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学者及各级领导参观游览,为泥塑品种的展示、技艺的传承、规模的壮大树立了典型,有力促进了泥塑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组建了合作社促进泥塑营销。村上成立了六营泥塑专业合作社,由新明民俗文化传承有限公司总经理敬萍女士负责,她利用闲暇时节带上样品走出去宣传、展览,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均签有常年供货合同。目前,凤翔泥塑已销往全国各地,并通过进出口公司销往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发展历程
根据凤翔县志记载,明兴武五年(公元1370元),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天下太平,社会稳定。军队奉命就地常驻,有陶瓷艺人参加的军队就在六道村旁屯营垦荒,安居乐业。因驻军属第六营,且在六道村旁扎营,故称为六道营,后略称为六营。屯扎于此的兵营就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村落,为了生计,留下来的士兵农忙时节种地务农,农闲时节便重操旧业,用当地万泉沟中一种黏性很强的“板板土”制胚,捏泥人、泥动物,做偶彩绘,当作泥玩具出售,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至今。其作品通过夸张的想象和丰富的色彩,表达劳动者的生命内涵和纯朴情感,其每一造型无不显示出北方民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现在六营村最杰出的泥塑艺人当属胡深老先生,他从五、六岁起随父胡克勤学艺,至今从事泥塑已60余年,其作品几十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曾获陕西省传统特色艺术一等奖,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银奖等数十项大奖。82年起多次应邀赴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学,其中留给中央美院收藏的作品泥塑马被定为《壬午年》生肖邮票主图案。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介下,这个本以配合当地风俗而造就的乡村泥“耍货”一下子变成了赠给美国总头克林顿及比利时首相等世界政治文化名人的尊贵礼品,并远销到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荣获首届中国旅游产品设计大赛金奖、首届中国吉祥文化艺术节金奖,和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银奖等四十多项大奖。紧接着,作品泥塑“平安马”、“富贵羊”、“福寿猪”被国家邮政总局连续两年评选为2002年马年和2003年羊年生肖邮票主图案及2007年猪年邮票。2008年11月作品泥塑“十二生肖”,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认证”。
三、发展措施
商业化使泥塑产业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凤翔县对泥塑产业发展的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一是政策扶持。县上及时将六营民俗产业园纳入“一区八园”统筹建设,并邀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凤翔县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规划》。结合新农村建设采用政府投资、群众自筹、社会捐助等办法,筹资600多万元,对六营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加强,建成民俗艺博园一处、迎宾门一座、宣传墙20多面,优化了泥塑产业发展环境。二是保护传承。全面加强民间工艺文化保护传承力度,适时举办培训班,组织民间老艺人向其他农户和年轻人传授泥塑制做工艺,多次组织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洽谈会、博览会,并每年举办一届“泥塑绝活大赛”,加强泥塑产业的对外宣传交流和产品的创新发展。三是规范管理。针对一家一户作坊式生产难以管理的问题,县上组织成立了六营泥塑产业协会,把零散的泥塑产品由协会统一组织进行宣传、推介、销售,使产业发展由单家独户式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新措施带来新变化:一是市场需求变化。随着商品市场对泥塑产品需求的增加,六营村已经有300多户从事从事泥塑及其相关产业,虽然没有体系化的生产线,但是生产泥塑产品确确实实成为了六营村村民的生财致富的门路。胡新民西府民间艺博园是泥塑产品企业经营化、商业化的典型代表,其工作室,就有60多人从事着泥塑的制作、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六营村周边的一些村落,还有近百家农户也在从事泥塑加工为胡新民供货。现在,这里已经形成了以六营村为中心的泥塑产业群。” 二是制作模具发生改变。彩绘泥塑作品的样式都来源于泥塑的模具,模具决定了泥塑作品的造型和样式,有一个模具产生就代表着有一类工艺品产生。传统的泥塑工艺品的模具是固定的,都是历史延留下来的杰出作品,但一成不变,商品化后,艺人开始自创彩绘泥塑的模具造型,市场上的泥塑产品样式也变得很多样。三是生产模式发生改变。原来都是小作坊形式,现在以胡新民为代表的“公司+农户”的形式已占主体,胡新民建立起了新民文化传播公司,并在六营村建立了“艺博园”,专门从事泥塑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和经典泥塑作品的展出。艺博园是一个专业化的泥塑工艺品生产基地,许多泥塑生产过程都已经机械化,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其外,胡新明的艺博园也吸引了六营村的很大一部分劳动力,许多村民都被胡新民雇佣到艺博园进行专业的彩绘泥塑流水线生产。四是包装形式发生变化。随着泥塑工艺品的产品市场化和行为商业化,泥塑工艺品的包装也成为了商业化背景之下附加产品价值的新形式。目前,泥塑工艺品盒子的价格已经成为了产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包装盒子的成本没有全部被转嫁到购买者中去,但是生产者可以利用产品包装来提高泥塑工艺品的艺术价值,从中争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四、存在问题
商业化、产业化后的六营泥塑生产依然面临三个制约因素:一是生产规模过小,生产能力弱,高端人才严重欠缺,产品创新不够及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制约了泥塑的产业化发展;二是基础条件落后,整体综合服务欠佳,综合环境与现代化、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不相适应;三是市场意识薄弱,现代经营理念缺乏,外宣、市场调研、分析、营销能力较弱,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五、建议对策
一是大力培养民间泥塑艺人,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一种文化艺术如果失去了创新的活力,其生命也就枯竭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泥塑艺术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建立有利于调动民间艺人创作积极性,推动艺术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培养优秀民间艺术人才。鼓励民间艺人不断创作出更多、更新、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给传统的泥塑艺术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是开发乡村旅游拉动民俗产业。以改善六营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入手、大力整修、硬化乡村道路,治理和美化村民门前屋后,广栽花草树木,在村口建起以泥塑马、泥塑羊为主的泥塑工艺雕塑群,把六营建设成旅游观光型民俗村。鼓励和引导村民在家中办起集泥塑制作和吃、住、玩一体的农家乐,完善服务功能,改变过去游客在六营没处吃、没处住、没处玩的现象,让游客在六营不仅能买到泥塑,而且能吃到西府小吃、住上农家小院、体味农家生活,还能在指导下亲自制作泥塑。让游客在六营游得高兴、吃得满意、玩得开心、住得舒心。以泥塑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使泥塑真正成为六营人致富的金钥匙。把六营民俗村建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民间文化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产业区。
三是加大对六营泥塑的宣传力度。利用在互联网上建立六营泥塑网站,在交通要道上树立宣传广告牌,在县城建立民间工艺品展销厅,通过参加和举办博览会、民间艺术节、还招商引资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对六营泥塑的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的旅行社将六营列入旅游专线,吸引更多游客来六营旅游,更多的客商来六营投资,把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和经济优势
(凤翔县:麻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