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亟需刮骨疗伤 “梅开二度”不是梦


曾几何时,风光无限的中国光伏产业变成今年这哀鸿遍野的惨淡光景,国内“四大巨头”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及上游的赛维LDK等明星企业纷纷传出高管离职、工厂停工、大规模裁员、资不抵债等负面消息。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边厢美国对华“双反”靴子刚刚落地,那头欧盟也已是磨刀霍霍,一夕之间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形象,从财大气粗的金主沦落为过街老鼠。有道是“虎落平阳被犬欺”,连早已申请破产的美国光伏企业Solyndra也跳出来趁火打劫,以“反垄断”的名义平白向尚德、英利和天合三家公司索赔15亿美元。《纽约时报》近日撰文称“中国太阳能产业已是四面楚歌”,部分国内媒体也加入了中国光伏破产论的大合唱。
面对这股来势汹汹的唱衰风潮,很多光伏业者也不禁开始怀疑,我国的光伏产业是否将就此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但笔者认为,与其说光伏产业处于寒潮期,不如说是进入了一个阶段性的需求的蛰伏期与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期;一旦度过这个低谷,中国的光伏产业完全可能迎来良性发展的“第二春”。但这绝不意味着业者可以坐等复苏时机的到来,恰恰相反,中国的光伏产业亟需经历一轮刮骨疗伤的阵痛、卧薪尝胆的反思和大浪淘沙的洗牌,对于现有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进行彻底的整顿和梳理。他们中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迎来脱胎换骨的新生,从而去拥抱下一个大发展的周期。
中国光伏产业困局是自导自演的恶果
这段时间来,伴随国内外,中国的光伏市场充斥的是愤懑和沮丧的气息。为何前些年还如日中天的光伏产业,今年来却急转直下一至于斯?从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光伏企业的管理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把矛头指向了国外,将目前光伏产业所遭遇的困境,归咎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美欧等传统海外市场对中国太阳能产品需求的严重萎缩,以及他们为保护本国产业而对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行径。平心而论,上述种种的确是事实,也很容易博得社会的同情,然而笔者认为,西方终究只是落井下石,追根溯源,还在于中国光伏界自导自演的恶果。
近些年来,欧美成为了太阳能电池的主要需求地区,而中国则成为了太阳能电池的第一生产大国。研发与利用太阳能电池本身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但它在中国却也成为了投资者和企业家们逐利的战场。从中国光伏产业的起步开始,投机、炒作、盲目扩张等等问题就如影随形;可以说,这些早已为今日的困局埋下了隐患。
君不见,十多年前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刚刚走出实验室,还没有来得及验证与完善,就在中国创造出众多暴富扬名的光伏神话:有的人根本就没做过企业,却率先打出光伏、新能源等概念并迅速运作上市,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了巨富;有的企业原本从事其他行业,半路出家进入光伏产业后短短两三年就坐拥几十亿的资产。出于巨大的造富效应,一些地方政府也跟风攀比,大建“光伏产业园”和“光伏示范工程”等,为光伏热潮推波助澜。于是,后来者纷纷效仿,各路人马以“大跃进”的激情大举挺进光伏产业,一时间,就有了世间万千景象唯有光伏这边独好的势头。
正所谓物极必反,伴随全球性经济危机来袭,投机风潮迅速淡去,全球光伏业的黄金时代也如昙花一现般黯然消退。当然,摔得最重的无疑是中国的光伏企业,几乎全部都在限产,甚至有的已经停产,昔日风光无限的光伏大鳄也是辉煌不再,“一夜回到解放前”。正如对于某些人唯有当头棒喝才能使其清醒,从某种意义上说,欧美对中国太阳能电池抡起“双反”大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同样可以让我国的光伏企业家们浮躁的头脑冷静下来。痛定思痛之余,如果这能令中国整个光伏产业链上的从业者从此走向理性和有序,摈弃投机、炒作、操控的心理和盲目扩张产能的行为,眼前的吃亏就是值得的。
太阳能电池更新换代迫在眉睫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普遍应用的都是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而这种用硅材料做成的太阳能电池存在着严重的光衰问题。虽然这种电池初始时期的光电转换率是目前所有已知材料太阳能电池最高的,但使用不到半年其转换率就会降至原来的一半以下,而后还会逐渐衰减。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率实质是很低的。
另一方面,虽然太阳能本身是清洁能源,但目前中国仍在大量生产的晶体硅电池,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却是不可小觑的。每生产1个单位的多晶硅产品,会同时产生10多个单位的四氯化硅废液,而这种有毒有害的废弃物会给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破坏。此外,生产晶体硅电池的能耗和成本也大得惊人。根据测算,制造一块1m×1.5m的晶体硅电池组件要消耗超过40公斤的煤炭,而用这些煤通过火力发电至少能生产出130千瓦时的电力,足够让2.2瓦的发光二极管(LED)灯泡按照每天工作12小时计算发光30年,而一块晶体硅电池板的实际使用寿命还不到10年;每生产1兆瓦的晶体硅电池,要耗电300万千瓦时以上,这需要3年的时间方可平衡其自身的耗电量。
欧美国家对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需求急剧衰退,固然与他们遭受经济危机冲击有关;另一方面,他们也已认识到,自身问题这么多的晶体硅电池,今后已没有大力发展与广泛应用的必要。他们本国的光伏企业,已悄然致力于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反观中国的光伏企业,面对日益摊薄的利润,曾一度寄希望于通过大规模扩产来降低成本,最终的结果是把物美价廉的组件输出国外,怵目惊心的污染留在国内。出口所得的微薄利润,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相比,究竟孰轻孰重?如今,得了便宜的欧美筑起贸易壁垒,中国的光伏企业尚可转战世界其他地区;日后一旦欧美的新一代电池研发成熟,在行销全球的同时对华筑起技术壁垒,我们的光伏产业就真的没有立锥之地了。从这个意义上看说,眼下中国企业被迫的限产和停产,恰恰为我国光伏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面对停工的机器和车间,业者们若是还满心期待日后晶体硅电池需求的全面复苏,那注定将是一条死路,甚至可能永远都等不到那一天;如果能趁此机会静下心来,摒弃“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将重心转移到技术研发与进步上来,才能重新迎来大有可为的春天。
未来有发展前景的太阳能电池,应该是在制造过程中无污染、低耗能和低成本的,而对太阳能电池自身的要求则是转换率要高,而且必须稳定不能过于衰减,单片电池的幅面也要足够大,而且要能够制造成各种形状。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虽然还有一定的改进与提升的空间,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被淘汰已是大势所趋,与已经面世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相比,它已没有大量应用的必要。笔者预计,眼下这两三年,将是全球太阳能电池的更新换代期;薄膜电池或许才是未来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方向。
伴随传统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逐渐减少应用并陆续地退出市场,以铜铟镓硒为代表的其它各种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将成为主流。尽管这些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最初转换率还没有传统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高,但因为它们自身具有金属时效的物性,不存在衰退问题,反而其转换率还会与时俱增。此外,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将是太阳能电池除用于建设光伏电站之外的最大应用市场,而太阳能电池的建材化势必要求电池的幅面和形状可变,也唯有薄膜电池才能胜任。考虑到污染问题,完全无毒的铟薄膜电池性能最为优异。这种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唯一存在的问题,是铟资源在地球上的储藏量相对稀少;令人振奋的是,这却不会影响中国的产能,因为全球90%的铟矿都在中国。
中国光伏产业尚处初始阶段
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而言,眼前的困局的确前所未见,有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过度发展,现在开始走下坡路,事实真是如此么?一个全球公认的朝阳产业,在中国历经短短十多年竟然就日落西山,如果不是光伏产业的前景有问题,就只能是中国市场自身的问题。
必须看到,光伏是一个需要长远和长期发展的产业,在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还没有完全枯竭的时候,光伏产业注定只是处于初始的探索与试用阶段;等到地球上化石能源消耗殆尽,太阳能发电及其他新能源才能成为全球主流的能源利用方式。过去十余年,只是全球光伏产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而在中国,这些年里光伏产业几乎是野蛮生产,尤其是民营企业蜂拥而上,但这并非是过度发展的表现,恰恰证明中国光伏市场的低层次和不成熟。业界当前所要做的,不应该是在外界唱衰声浪中的悲观和迷失,也不是坐等政策面施以援手,“解铃还须系铃人”,真正该做的是在经受市场大潮的洗礼中完成自我反思、厘清思路,确定新的原点和目标。
那么,未来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究竟如何?其实,经过这十余年来太阳能电池在欧美地区的实际应用,已经证明了整个光伏产业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欧美等国家对太阳能电池的利用只是力不从心,当他们走出经济低迷的困境之后,对于太阳能电池的需求将比以往还要大;与此同时,将来两三年也将是我国内需市场培养发育的阶段,从市场的潜在需求来看,将来甚至可能出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因此,今明两年这段惨淡时光,其实是需求的蛰伏期,也是两轮光伏产业发展周期的衔接与过渡阶段。“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理由相信,在经历一轮洗牌与重整后,幸存下来的光伏企业将更为理性,中国整个光伏产业的发展也将更为健康有序。
近两三年正是光伏行业战略布局良机
笔者认为,近两三年的低迷阶段,也正是业界着手布局的最佳时机。现阶段尚有实力的中国光伏企业,要深谋远虑,提前进行战略布局,在第二轮全球光伏产业大发展到来之前做好参与竞争的准备。在两三年之后,欧洲金融危机有可能结束,而美国的经济也可能重新振兴,全球有望结束萧条,重新进入一轮经济良性发展周期。如果这样,届时欧美地区对太阳能电池的需求不但会迅速恢复,而且一定会比目前的历史最高水平还要大得多,而同期中国太阳能电池的内需市场也已发育成形,所以有远见的光伏企业一定要做好这个准备。从市场主体来看,一批目前接受政府扶持的民营光伏企业浴火重生的同时,部分实力雄厚的央企及国企也将进入光伏产业,盲目无序的发展环境将一去不返,而合理有序的竞争将迅速展开,并共同推动整个行业进入良性稳健发展的轨道。
当然,尽管传统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存在各种弊端,也还会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有条件的光伏企业还应考虑转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并随着市场的需求而渐进式地扩充产能,通过技术进步而非规模效应来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提升光电转换效率。尽管建设光伏电站仍是目前产业发展的主流,但分布式发电的加码,预示着广袤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或许才是光伏产业的最大需求市场,有远见的光伏企业还应加大对太阳能电池建材化的研发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