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一月摧毁六年教育观”,近日,一位家长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自述文章在微博上引爆热议——“你担心孩子被学校教坏吗? ”其中控诉的一条“学校整齐划一的要求摧垮个性化教育”在沪上家长中引发共鸣,有家长爆料,有老师规定小学生上厕所不超过三次,孩子只好借上厕所的机会玩抽水马桶,如此缺乏人性的规定令家长费解,部分家长为保护孩子个性只好选择国际学校。 (新闻晚报10月15日)
中小学的“千校一面”,按一个模式要求学生,没有个性,这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是可以理解的。我国政府部门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提到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可是,学校连孩子上厕所的次数也要规定,这是在单一评价体系之外的“要求”,在笔者看来,这是“免责式”教育导致学校教育管理的严重变异。
所谓“免责式”教育,就是办学者、教育者从免除自身的责任出发,完全置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于不顾,进行所谓的教育管理。比如,由于学生课间离开教室活动,有可能出安全事故,而出了事故,就可能是自己的责任,因此,从“免责”出发,学校、教师干脆禁止学生课间离开教室,哪怕上厕所,也限制次数。再比如,由于组织学生春游、秋游,也可能出安全问题,因此,从“免责”出发,干脆取消春游、秋游,把学生“圈养”在校园里。——把学生关在笼子里,不让其活动,总不会出什么问题,至于他们的人格发展、身心健康,是否会被扭曲,那不是教育者关心的事。
有关调查显示,这种“教育方式”有在中小学蔓延之势,而“免责式”教育之所以流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教育严重行政化,学校办学完全采取对上负责的方式,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将校园安全事故作为考核学校领导、评价学校办学的重要指标,因此,学校上下层层落实安全责任,大家在安全责任的压力之下,宁可不尊重教育规律,也不想得领导“差评”影响职位和饭碗。
其二,学校办学缺乏依法治校的环境,近年来,每遇校园安全事故,由于担心司法公正,家长们通常不会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而会找教育部门和学校吵闹,为此,教育部门和学校都特别紧张,在这种办学环境中,学校、教师们想的不是怎样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的教育活动,而是想着怎样避免不惹火上身。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发文报道一位满怀改变农村教育理想的农村特岗教师在乡村学校令其“备受打击”的教育经历。这位教师说,早晨空气格外清新,他让学生们到楼下的英语角去。走出教室的孩子们兴奋极了,大声地朗诵。书声琅琅让他非常欣慰。但过了不一会儿,学校的领导就过来了,以在英语角不安全、不好管理为由,将学生重新请进了教室。教室里的气氛又恢复了沉闷。
难道学校领导不清楚室外晨读的效果吗?可是,他们考虑最多的是不是晨读效果,而是学生的安全,学校管理的“有序”——万一在室外,学生出了安全问题怎么办?让学生们老老实实坐在课堂上,作为校领导是最放心的。
如果教育管理的方式不变,没有依法治校的环境,即便我国打破单一的评价体系,推进多元评价,学校恐怕也难开展个性化的教育。反之,如果推进教育去行政化改革,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推进依法治教,明晰学校的权责——属于教育的问题,按教育规则处理,属于法律的问题,走司法的程序——那么,就是在单一的评价体系中,学校的教育会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也富有人情味。所以,在所有的教育改革中,改革教育管理体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基础性和先导性的,这比改革中高考制度更为重要。对此,我们应该有清晰的认识。
“免责”式教育让教育缺乏人性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