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减审批项目距政治体制改革很遥远(10月18日)


 

20121010日中午,中央政府的门户网站上挂出《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决定》下附一份列有314项行政审批项目的目录,根据《决定》,这里面的171项行政审批将被取消,其余143项也将会被调整。

真正击中人们的是《决定》中这样一段表述:“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

 

2001年至今,我国的行政审批改革已经改到了第11个年头。算上这一次,国务院已先后分六批取消和调整了2497项行政审批项目,占原有总数的近七成。但直到现在,中央政府层面的审批项目还有1000多项,而地方政府层面的审批项目则多达1.7万项。

1990年代中后期查处的腐败案件,大部分与行使许可权、审批权有关。而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第一次提出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也正是在2002年的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此前一年,中国刚刚加入WTO,这被视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另一个契机。

 

削减行政审批项目,是一件让民众拍手称快的事情,并不是必须要自由,而仅仅是强化审批环境之下,人为造成效率低下,养了很多冗员。与此同时,我们却看到,2013年的公务员考试,依然呈现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壮观景象。

10158时起,2013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正式启动网上报名。2013年“国考”职位表中招录职位共计12901个,招考人数首次突破两万,达到20839人,较2012年增加16%,为历年之最。

虽然刚刚三天,数据显示2013年,公务员的录用比例平均算上去90个人竞争一个岗位。最为热门的职位的竞争已经达到511倍了,从往年的情况看,那些热门的岗位,数千人去竞争一个岗位的局面也是屡见不鲜的。

虽然我们一直在限制公务员的人数,一直在抱怨机构臃肿,却一直难以抵御每年上百倍于岗位所需要的人拥挤在通往公务员的道路上。要说也怨不得追捧公务员的风气,至少工作稳定、待遇优厚、有面子,有社会地位,甚至在相亲的时候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行政审批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以权利意识为核心的,所彰显的更多的是管理意识,而不是强化服务意识。任何一个帝国以及注重社会管理的国度,都会很重视严刑峻法,把民众的言论行为,经商生活都纳入统一的管理机制之中,让民众时刻如履薄冰,噤若寒蝉。

行政审批制度让人在办事的时候寸步难行,审批的线路图逐渐成为一个迷宫,不要说走出来,在里边转的时候不至于转晕了甚至让自己发狂都是承受力强大的了。那么我们所供养的政府公职人员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为我们添堵,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去供养他们呢?

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行政权力,哪里会有那么多的利益索取机会,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利益索取机会,哪里会有盘根错节的集团利益之间的争夺,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利益导向,哪里会有那么多的人对于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机会趋之若鹜?我们分明感受到越来越浓厚的“吃大锅饭、铁饭碗”的意味。

 

公务员考试和行政审批制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先秦时代甚至夏朝开创家天下的时候开始,民众就生活在“授权”而非被服务的空间之中。王位的继承,经商所需要的执照,各种从业证书以及各种人治与法治混搭的管理机制,言论的统一,行为的统一,否则便是大逆不道,都在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与思维模式。

也难怪当初范进中举之后会喜极而让自己发疯,相信当今有更多的人由于考取了公务员的职位而成为新时代的范进。当所有人都去追求机会和财富的分配者与审批者的时候,去创造财富的人必将大为减少,人员水准也会大打折扣。这不是那些疯掉的人的可悲,而是这个社会的可悲。

在中国,如果不去走动上层关系,办事堪比玄奘取经,需要展现出绝对的诚意,并付出巨额成本。我们很难想像这样的模式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激励效果。

 

假如经历“八十一难”的考验之后,在运行期间依然是举步维艰,在侥幸逃生之后却难以逃脱成为替罪羔羊之类的被秋后算账的命运,那么我们就足以看到在中国的商人们所走过的道路之艰辛了,但恰恰这就是中国企业家们所面临的现实环境。

管理型社会与服务型社会的核心区别,就在于通行证是谁发给谁的,话语权是掌握在谁在手中的,分配权是由谁来决定的。你得到允许便是得到了恩赐,没有得到恩赐是因为你还没有表达出相应的诚意。那么你应该如何表达出诚意呢?——这个问题很简单,每个人都懂!

管理滋生腐败,当这管理成为特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的时候,就会有人前赴后继地去谋求特殊权利与稀缺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当形成一定的主流氛围,而且破坏这种主流的反而成为被孤立、被惩罚的另类,也就不会有人轻易地去保持洁身自好了。

 

人们一面在嘴巴上痛骂腐败的制度,一面在内心谆谆向往之,并趋之若鹜。

从一脉相承的观点来看,其实真正的国考早已不是什么高考,研究生考试,而是公务员考试,因为虽然未必考取了公务员就会成为被人仰慕的官吏,也至少不用再仰人鼻息而活着了。或者虽然自己也会在办事的时候感受到艰难险阻,但至少有自己的一方“领土”,可以把自己忍受到的“屈辱”填补回来,以求得心理平衡。

从某种角度看,科举制度并没有结束,而是换了一个称谓,换了一身包装继续存在。

出人头地,享受尊崇,这并不是心理畸形,而是正常人在相应社会环境下的正常心理。更是一种让人进取,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在房地产领域也是一样,虽然我们都在痛骂开发商心黑,价格高得难以接受,但还是要忍受房价+房贷利率的巨大压力,以“居者有其屋”为基本的奋斗目标,以安居才能乐业为给自己的闺女选择女婿的铁定要求与标准。

所以当今的中国人就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承担巨大的压力的房奴,另一类是连成为房奴的资格都没有的,TA们时刻以成为房奴做为鞭策自己努力的梦想。

即使明知道,那房子的真正使用寿命或许并不长,到必须要被拆除的时候,自己居然难以对其进行保护,但绝大部分人依然要拼命朝房奴的人群之中挤,花大价钱去买房,花大价钱去借钱,花大价钱去装修,样样都需要花大价钱。他们依然会花大钱去买。

厂商与市场机构都告诉你,人家是大品牌,买的值;有人给你提供贷款,你买得起;钱越来越贬值,资源却是稀缺的,所以要买趁早。

当别人都有你却没有,你便是个被嘲笑被判定的失败者,同样的东西,别人的价钱比你的价钱高的时候,你也就莫名地产生一种难堪与耻辱之感了。

 

其实拥有自己的房子和车子,也仅仅是基本生活的一部分,虽然食品之类的价格一直在看涨,但却同样是不能不去消费的。谈恋爱、娶老婆、养孩子的投入越来越高,但样样都无法逃避。这就是当代都市人所承受的压力。

人们时刻生活在自我编织的安慰之中,虽然失去了家园却得到了整洁的家居环境,从都市中的无名小卒到拥有自己的机构,机构从小到大,逐渐获得相应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然后商而优则仕,踏上仕途施展自己的抱负。即使自己难以实现这个目标,至少可以培养自己的子女不断接近这个目标。

追求更卓越,被更多的人认同,这是一股洪流,也是人生的单向性通道,从乡村到都市,或者是就地上楼,貌似得到形象和面子上的尊崇,其实内心充满着无奈。

 

那些嘴巴上咒骂中国式的社会管理所造成的贪污腐败,行政审批之类的特权,以及那些特权导致的民众生活与创业成本趋高不下的人,绝大部分其实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那样的机会。假如他们得到了相应的权势与资源,只怕会更加变本加厉,跟他们所批驳的人相比,只会是有余,而不会有任何不足。

公务员考试热潮就如上下班高峰期去挤公交地铁,下面的人永远希望自己能早一点上车,而上了车之后就希望大门尽快关闭,听任车子外边的人在那里指责咒骂,内心还窃喜。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梦想,希望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撑。这刚好在支撑中国的政治体制继续运营下去,直到不堪重负到被革命。

贾春宝觉得,这应该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与教育产业化进程的核心推动力。所谓削减审批项目,那仅仅是一种讨好民众的姿态,与此同时,还有很多事项需要被审批,也只有如此,才能让那庞大的公务员群体有实权,有事情可做,有政绩可考量,有利益可收,而我们距离政治体制改革的完成还是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