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5000多年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历史结晶。它包括中国人的价值观(尤其以孔孟的儒家学说为代表,其中所谓的中庸之道等;以及墨家的吃苦耐劳、严于律己,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人的人生哲学(读书做官论“孔子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历史文化遗迹(长城、故宫等文化古迹)、还有浩如烟海的古书(历史记载、小说、传说等等)、民间杂技、风俗习惯、餐饮,等等。。。。。
在这里,语言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和载体,而语言中又尤其以文字语言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在古代不像现代有影像可以录音录像,即使现代,文字语言仍然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工具和载体。
中国文化能够经久不衰经历5000多年的第一个主要原因是:汉民族注重文字语言的学习、勤劳。文字语言是记载人类过去历史的最好工具和载体,所以中国才有了大量的古文化图书,勤劳才有了大量的人文景观长城.........等,以及在我国很多地方如重庆、四川、云南、江西、湖北等地出现的梯田。第二个主要原因是:汉民族不具有像其他民族那样有攻击性和掠夺性,重视农耕,只要有一片土地,我们的祖先就会依靠土地种植粮食作物,以维持生存,从而繁衍后代,过安居乐业的生活。在我们国家很多地方,汉族人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可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之久,这种安居乐业的生活方式不但有利于汉民族的繁衍,也非常有利于生活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交流和传承,很多汉族人都有落叶归根的风俗习惯,这是中国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持续5000多年的根基。我们现在还见得到一些80多岁并不识字的老农民,他们依据上一辈传承下来的经验,仅仅通过观察和感受所处环境的一些自然现象,以及动物、昆虫的出现和迁徙现象,就可以预测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情况,从而种植或回避种植某些农作物,以减少其灾害。
这里要说一下英国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的难题,其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
其实,李约瑟的难题,他的不解之迷处,中国文化传承的两个主要原因即是笔者在这里所说的三个主要方面:注重文字语言的学习、勤劳(重视农耕)、没有攻击性和掠夺性,这是区别于西方社会和西方国家的方面。在西方(还包括古希腊、古罗马)由于没有科举制度,很多地方是政教合一,实行贵族世袭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具有才能的人上升,也就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的选拔制度和私塾教育促进了古汉语文字的传承和较大范围的推广,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在整个中国古代,中国古代人的文化的平均水平要比同时代的西方高,古希腊可能除外,中国古代由秦始皇开始实行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废除了官僚的世袭制,而后由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制,再由唐朝的武则天把中国的科举制推向了高潮,使其社会草根有可能上升为统治阶层的官僚;由于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思想的影响,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朝为田舍郎,蓦登天子堂”给普通百姓的一种欺骗式的美好幻想,使古代中国人注重文化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科举制比西方贵族的世袭制,相对来说要公平些,这就有利于整个古代中国的发展。而当这种科举制以及孔子的中庸之道发展到过于“完善”的地步,这就会阻碍整个社会的进步,这就是为何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的原因之一。
李约瑟博士非常谦虚,实际上他已经解开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难题(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传播),这就是为何以英国为首的国家还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全世界推广英语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现代的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就非常注重英语语言的推广和传播,他们所设立的各种什么英语等级考试,这在全世界得到了极大的推广,这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这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只不过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使其学习英语的个人获得个人的好处:可以取得绿卡,进入西方好的大学,进而得到好的个人经济收益等,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也在改造整个世界的价值观,这就为这些国家也带来乐儿极其巨大的社会效益,
因此,笔者认为: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通过英语在全世界的推广,正在改造整个世界的价值观,使其整个世界正朝着有利于西方国家的利益方向发展。
笔者认为:语言文字的传播和推广是改变人和世界的最好的工具和手段。这种方式改造人和整个世界是潜移默化的,也将是根深蒂固的,这种改造方式没有血腥,也没有残暴。
因此,依据笔者的观点,中国要发展文化产业,首先就要在全世界推广汉语语言,打开文化发展的这一个非常重要的阀门,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使其全世界更多的人欣赏中国的电影、电视、戏曲、等,使其更多的外国人到中国学习,游览欣赏中国的古文化遗迹,这将为我国带来大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此,笔者有必要提醒中国教育部,现在完全有必要在全国取消英语的统考,把外语的学习作为青少年个人的选择,而不是把英语作为考试的工具。
为什么这么说?
学习外语,就是学习掌握一种与其他语言人交流的工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英语对很大一批不出国门(没有条件出国门)的人士没有多大用处的,即使有条件出国门,但对于许多学习英语的国民来说,他们到了非英语的国家,仍然存在着沟通困难的问题。
而现在很多人,包括政府部门把英语水平作为升学、晋升职位等的标准和出国的一种途径,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使很多人成为为学习英语出国的陪葬牺牲品。使得我国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和大学成为了留学欧美国家的训练基地,这实际上违背了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而且把英语作为升学的标准对于我国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对于我国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除了要学习汉语,还要学习英语,其负担可想而知,是非常重的。现在很多人,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都在学习英语,一直学了二十多年的英语,但是很多硕士生和博士生在直接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这就不得不值得我国教育部以及教育界人士好好地思考一下。
因此,笔者建议:青少年自己选择外语的学习的课程。比如,对于在北方的青少年他们可以选择学习俄语、朝鲜语、蒙古语等;而对于我国南方的青少年来说,他们也可以选择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内陆的青少年可选择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而对于我国西部地区的青少年可选择学习中亚地区或中东地区的语言。
学习外语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交流,外语就是一个交流的工具,如果教育部取消英语的统考,把学习外语的选择权交给青少年自己,交给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这无疑可以扩大我国公民和全世界人民交流的机会,学生选择学习我国周边地区国家的语言,可以加快我国汉语在周边国家的传播速度,这也就更加方便使我国国民与全世界的交流的方便。这也就会使得我国在与全世界的交流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同时,也引导全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废除英语的统考,这对全世界人民的交流都是非常有益的,因为这将减少国家的国民之间交流的成本,使其全世界人民的交流变为更加方便和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