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看十年(石油)


行家看十年

 

《 中国能源报 》( 2012年10月22日   第 05 版)
 

  创新推动石化工业大发展

  李勇武

  技术创新是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当代国家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近年来,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一直把“技术创新”和“原料多元化”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了一系列示范工程,现代煤化工、非常规能源、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取得了明显进步。比如,现代煤化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制油、60万吨煤制烯烃、20万吨煤制乙二醇等示范工程陆续建成并实现稳定运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木薯等非粮作物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技术也取得重要突破,已建成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的示范工厂,生物柴油技术也进入了产业化示范阶段。在页岩气勘探开发方面,中国的石油企业初步掌握了直井压裂技术,已开展页岩气直井压裂试气。2011年,专用化学品产值占化工行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1%,比2005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强环保的双重任务、双重压力。大力推进原料多元化,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煤化工、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坚持绿色、低碳、环保的先进理念,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搞好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在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为石油和化学工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一系列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页岩气产量将达到65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年利用量分别达到1000万吨、 400万吨和100万吨;现代煤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行业比重将大幅提高。

  (作者为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

  

  这十年,石油企业全速“出海”

  陈柳钦

  石油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在石油背后,是复杂的政治关系,是国家利益的相互博弈。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出海”战略以期解决石油短缺问题。中国石油企业开始经营海外项目,在海外建立原油加工厂和加油站等,并逐步开始跨国并购,最具代表性的即中国三大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近年来,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在海外成功投资、并购了多个油气田项目,获得了大量权益原油和权益天然气产品,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同时,中央财政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除直接补贴企业发展之外,还出台针对石油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能源资源互利合作,这些政策措施,对于促进石油产业发展和石油企业“出海”,缓解国内能源资源紧张,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缓解贸易摩擦,发挥了积极作用。

  政策开路,技术垫后。随着国内石油公司“出海”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话语权的不断加大,相当多外国公司对中国石油企业开始认可。贷款换石油、海外收购、到资源国竞标,中国石油企业频频“出海”,打造着中国全新的石油之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个巨头一台戏。十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合作的开发业务正在逐步由小到大、由点到面,越来越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境外投资的区域不断扩大,作业量不断增长,境外合作的形式也在不断增加,国际石油合作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石油工业海外业务已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其他行业相比,石油已经成为中国“出海”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领域。

  但是,风险与机遇,从来就是孪生姐妹。中国三大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逐渐崭露头角,但其“出海”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只有苦练内功,才能切实减少新时期“出海”的阻力。在当前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石油企业应该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大“出海”力度,不但要在上游勘探开发上“出海”,还应该在石油装备、科技等方面“出海”,不仅要做强做大,更要做久,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叫响中国石油企业的品牌,培育核心竞争力,加强自主创新力度,战胜核心技术、项目管理的挑战,提高中国石油企业的综合能力,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短缺问题,让中国石油企业在世界真正占有一席之地,让中国不再受到“能源安全”的威胁!

  (作者供职于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