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桥读书交流会(三):莫言专题


蛟桥读书交流会(三):莫言专题

参与:江西财经大学20112010级统计学、国贸、金融等专业部分学生

记录:王乙芳,江西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

主持:习明明博士,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

时间:20121026日星期五上午800-1100

地点:江西财经大学蛟桥园北区3408

一、莫言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1955年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06年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2007年问鼎中国作家实力榜第1名,2011年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10111316分的时候,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莫言作品阅读交流

1.《透明的红萝卜》             读者——王亚芬(11级国贸专业)

内容简介:《透明的红萝卜》主要讲述的是文革时期,主人公黑孩跟着同村的小石匠去帮公社加宽村后的滞洪闸,瘦小的黑孩吃力的砸着石头,受到邻村的菊子姑娘的怜悯,黑孩儿却不领情,多次拒绝她的帮助。黑孩儿被菊子建议到桥洞的铁匠那去拉风箱,然而在那的工作对他来说也并不轻松,小铁匠不仅让黑孩儿高强度的干活,还时常指使黑孩儿去偷农场的地瓜和萝卜。小石匠和小铁匠独眼龙都喜欢菊子姑娘,两人争风吃醋,最后在他们的决斗中,一块石片崩飞恰好刺到菊子的左眼上,在他们心底都形成了一个莫大的悔恨,也使文章一度陷入了沉默。

读者感悟:通过从各个方面对小黑孩的描写进行解剖、分析,对黑孩心生一种怜惜之情。也体会到了这是一个“真善美的东西最后会覆灭,假恶丑的人继续冷漠着,毫无改变”的时代。同时也给“透明的胡萝卜”定义了一个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作为小黑孩奇特感觉的创造物,使小黑孩显得更加充满灵性,但更主要的是,它作为一个意蕴丰富的象征物,体现了小黑孩在不幸的生活中对纯洁、幸福或者另一种世界的憧憬。最后,小菊受到伤害,黑孩发现,找不到希望了,因为那样一个时代,是没有希望可言的。

2.《酒国》                     读者——戴祥星(11级统计专业)

作品简介:《酒国》是莫言1989年到1992的作品,1995年作家出版社的《莫言文集》中名为《酩酊国》,20002月经过大量修改的《酩酊国》以《酒国》为名重新面世。2001年此书法语版获得法国“Laure Bataillin(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莫言说,如果把《酒国》和《丰乳肥臀》进行比较,那么《酒国》是我的美丽刁蛮的情人,而《丰乳肥臀》则是我的宽厚沉稳的祖母。

内容简介:省人民检察院的特级侦察员丁钩儿奉命到酒国市去调查一个特殊的案子:酒国市的官员吃掉了无数婴儿。但到酒国市的人没有能经得起诱惑的,丁钩儿虽不断提醒自己不喝酒,最后却醉酒淹死在茅厕里。独特结构:(1)两个叙事空间:a)以侦察员丁钩儿在酒国市的查案经历为主要叙事内容;b)以小说中的莫言与酒博士李一斗的来往书信、李一斗的作品以及小说中的莫言在酒国的经历为主要叙事内容(2)小说与真实打混,由一个名叫“一斗”的酒国男子寄给莫言的小说把整个故事串起来,初始作者莫言是和故事无关的,他只是一个连贯“一斗”的故事的人;然而不久之后他也进入了故事,叙述者和作者合二为一,最妙的是他的小说形式让这件事变得如此自然。

读者感悟:《酒国》是一部反腐小说。这里的腐不单单是官员的腐败,更多的是社会的病态。以酒为妻、以酒为夫来代替正常生理欲望的袁双鱼夫妇;因升官而不计较丈夫乱伦情节的酒博士夫人;更不用提那些以卖婴孩、吃婴孩为乐的人了。在酒国生存的“人”大都已非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而是丧失正常心智、偏执于一种欲望并痴迷其中的行尸走肉。

习老师评语:莫言对社会的“酒风”和腐败可谓是深恶痛绝,作者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基于现实但又不拘泥于现实、夸张但又不失尺度地将这种社会的病态诠释得淋漓尽致。

3.《白棉花》                   读者——王金玉(10级国贸专业)

故事简介:年仅17岁的农村青年马成功,一直迷恋着大他几岁、年轻貌美、正直勇敢、身手不凡的青年女子方碧玉。他们有幸一起离开棉田,来到向往已久的棉花加工厂,结识了多才多艺、风流多情、自命不凡的青年才俊李志高;复员军人孙禾斗;社会垃圾“铁捶子”:干部子女孙红花等人,由此开始了一段崭新忙碌的生活和一段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

人物介绍:方碧玉——为爱而生,敢爱敢恨的女中豪杰;李志高——表里不一,趋炎附势的下乡知青;马成功——情窦初开,老实本分的贫农子弟。

读者感悟:在这个农村走向工业的乡村,阶级矛盾不断产生。小说名“白棉花”象征着人内心的洁白,但是,在这洁白的棉花里却夹杂着其他的东西,有工人们的血。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漠视生命重产量的时代,赤裸裸的揭露了生命的卑贱。

4.《红树林》                   读者——罗燕(11级统计专业)

内容简介:美丽纯朴的渔家姑娘珍珠,从红树林边闯入现代化都市,经历了迷茫而凄楚的人生,终于昂起头,勇敢地迎接挑战。两个青梅竹马的老干部子女,在几十年的磨炼奋斗和恩怨情仇的碰撞与纠葛中,虽然分道扬镳,却是藕断丝连。三名同窗好友,在共和国的旗帜下相伴成长,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面对权欲、钱欲、情欲的陷阱,有的经不住诱惑,贪赃枉法,跌进深渊;有的出淤泥而不染,两袖清风,正义凛然……

读者感悟:人的本性不要受的外界的影响,要保持原本的纯洁与善良。

5.《透明的红萝卜》             读者——顾小涵(11级统计专业)

故事梗概: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这孩子刚出现的时候普普通通,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裤子,细长的脖子支撑着大脑袋。但是越到后来,这孩子越像个小精灵,还透着几分神秘。他从来不说话。他从不怕冷,当十分强壮的老铁匠都穿上棉袄时,他仍然光背赤足,且没有半点瑟缩。他用手去抓热铁,让热铁像知了一样在手里滋啦滋啦地响,把手烫得冒出黄烟,可他还不慌不忙,仿佛那皮肉的的痛中有一种快感。他在一个夜晚看见了透明的红萝卜,那萝卜晶莹透明,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萝卜里还流动着活泼的银色液体。于是孩子便着迷地去寻求它,以至于到萝卜地去,把每一个萝卜都拔下来举到阳光下端详,最后把一片地萝卜全部拔光……

读者感想:从文中可以看出,瘦小的黑孩与他强大的内心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不得不流露出对小黑孩的同情之心。小黑孩把一片地的萝卜全部拔光的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我,萝卜不仅能够使黑孩填饱肚子,也给他带来了希望。透明的萝卜,完美无瑕,炉光中闪着神圣的光辉,仿佛是在微笑的注视着黑孩……这只是一种安慰,是希望,是奇迹,是在贫苦无望的人生中的精神寄托。

6.《蛙》                       读者——李群梅(11级统计专业)

名字由来: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写作背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写作特色: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主人公特点:主人公姑姑是一位复杂的女性形象,她终身未婚,她所有的人生理想和追求都化为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奇异人生。她是英雄,又是罪人;她救人无数,给无数婴儿接生;她又“害”人无数,用双手强制性将无数孕妇流产,甚至造成过“一尸两命”的悲剧。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读者感悟:读完这部书,除了心灵的震颤,还有现实的无奈。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内心的伤痛,在广袤的农村,“姑姑”这样的人数不胜数,现实甚至比书中描写的还要残酷。现有体制下,莫言应该说有所保留。我们有活着的权力,但未必有出生的权力,这就是人性要服从社会。但无论什么情况下,人的生命始终都是第一位的,任何借口都无法剥夺人生存的权利。

7.《儿子的敌人》               读者——柳海根(11级统计专业)

名字由来:之所以命名为"儿子的敌人",是因为在母亲认领尸体的时候出了差错,抬尸的民兵抬了敌人的尸体,母亲因为悲伤过度,无法辨清,"她努力回忆着儿子的模样, 但脑子里依然一片空白。"而母亲慈爱的天性使得这个贫苦的农妇认下了这具可能是"儿子的敌人"的尸体。

故事梗概:这段故事是以国共内战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母亲为了革命先是在失去了大儿子大林,后来又不得不把小儿子小林送上战场,结果小林也不幸牺牲了的故事。

读者感悟:一个失去儿子悲痛欲绝的母亲,她不知道战争,不知道敌人,她只知道她又一次失去了她的儿子。自己无依无靠了。她就这样的无助,却没有地方发泄,也没有什么人可以怨恨。好像战争就是理由,好像战争就要有牺牲。我想在持久的战争年代,战争是可以作为牺牲的理由,不需要解释,只需要接受。

习老师评语:母亲并不是不能分辨儿子的尸体,只是母亲清楚的明白,儿子的敌人并不是眼前这具同样是别人儿子的尸体,而是战争。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奈的。

8.《天堂蒜薹之歌》             读者——杨彦欣(11级统计专业)

写作背景:1987527日,由于县政府在没有市场预估的情况下,盲目摊派,让农民种蒜薹,结果虽然丰收,但大量蒜薹无法卖出。苍山县成千上万愤怒的农民开着拖拉机、推着小推车涌进县政府大院,把卖不出去的蒜苔倒成了一座山。这就是震惊全国的“苍山蒜苔事件”。

描写特色:高羊被抓他的警察铐在树上——层层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刑法的残酷与人性的恶毒;通感描写高马对金菊的思慕——运用通感表现高马对金菊的爱慕;描写高马与金菊的黎明的深情场面——清幽的环境描写衬托了当时的情景。

9.《生死疲劳》                 读者——魏晓燕(11级统计专业)

作品介绍:《生死疲劳》本书获得2007年“‘福星惠誉杯’《十月》优秀作品奖”,2008年香港浸会大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入围首届“曼布克亚洲文学奖”;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6年度小说排行榜”(榜首),亚洲周刊“2006年十大好书”。

故事简介:《生死疲劳》是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在这次神圣的“认祖归宗”仪式中,小说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读者观点:《生死疲劳》描写了主人公六次轮回成为各种动物的经历,主要通过各种动物的眼睛来反映整个社会的现象。

10.《红高粱家族》              读者——陈静宜(11级统计专业)

内容简介:小说通过“我”的叙述,展现了抗日战争年代“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幕幕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爷爷、奶奶、父亲、姑姑等先辈,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迸发着让子孙后代相形见绌的传奇爱情。小说洋溢着丰富饱满的想象,以汪洋恣肆之笔全力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旺盛生命力。

读者感想:真实的将人性的丑恶与正义结合起来,保护个人利益,却又会努力斗争,再融合现实生活中残酷,将每一个人物给予人性化的一面,还原于乡村人民奋力反抗的英勇斗争。

《丰乳肥臀》               读者——陈静宜(11级统计专业)

主旨:小说热情讴歌了生命最原初的创造者——母亲的伟大、朴素与无私,生命的沿袭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并且在这一幅生命的流程图中,弥漫着历史与战争的硝烟,真实,不带任何偏见,再现了一段时期内的历史。

内容简介: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改革开放之后,描绘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书中的母亲和瑞典人马洛亚牧师生下了上官金童,和其他人生下了其他姐妹,这些姐妹亲属是贯穿中国20世纪的权力高层和民间势力,通过描写家庭来反映中国政治气候的变迁,也表现了莫言对于女性的爱戴、同情和赞颂

读者感想:人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美的主体、生命的承传、延续是当最受到礼赞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和世界,无论美与丑、纯洁与肮脏、卑鄙与高尚,都不再具有意义。所以我们才悟得了《易传》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真正含义。母亲是无私,是爱,是奉献,是生命的载体。对母亲由衷的尊敬与感恩,也表明了人们对生命的终极崇拜和热爱。

用谦虚看待世界,用心写故事

莫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不是为了去刻画小说中英勇无畏,或是能够真正无私奉献的人,而是将想象融于现实,去叙写一个有一个反应人性反应当代生活最真实的一面的故事,让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当我们在散发人性光芒时其实也有野蛮无知的时候。

自觉的谦卑使莫言不再需要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而是把写作的根须直接扎入肥沃的民间土壤。在阅读他的作品的过程中,一种类近民间说唱文学的鲜亮节奏和音响效果会强烈地冲击读者的内在听觉,使你生出仿佛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倾听的惊奇感受。可以说,他的写作是一种纯粹平民化的写作;他那色彩浓烈的语言文字洋溢着源自民间语言的夸张、幽默和勃勃生机,无处不体现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视角和观点。

11.《红树林》                  读者——刘晓莲(11级统计专业)

人物特点:林岚:林岚在中学时代可谓是文中“我”心中的女神,活泼,真实,敢爱敢恨,偏又长得漂亮,堪称完美。为官初期,清正廉明,恪守本分,后来,因禁不住金钱,权利的诱惑跌进深渊,自刚堕落,造成她不好的结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儿子大虎,为了他的前途以及自己的前途。林岚同时也是一个渴望被爱的人,她多次向马叔示爱,但因多种原因都被马叔委婉拒绝,最后,林岚也是被马叔的正义给打败······林岚这一形象与陈珍珠形成对比。

渔家姑娘:她美丽淳朴,祖祖辈辈在红树林边靠采野生珍珠为生计,可是到了她这里,只剩她带着一个哑弟弟艰难生活,为了有钱吃饭为了有钱给弟弟治病,她把小海托给未婚夫大同,就来到了城市。接着就开始了迷惘痛苦的生活。一进城她就被林岚的儿子大虎看上了,渐渐地真正爱上了她,于是纠缠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珍珠痛苦的发现了大同那隐藏在老实面孔下的贪婪无耻的丑陋人品,被大虎三兄弟残酷的侮辱了,虽然成了珍珠节的象征,虽然最后嫁入了林岚家,但一切都是在痛苦中完成的。作为小说中最完美的形象,珍珠不仅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她始终没有抛弃自己的清纯没有堕落,她是那样的出于污泥而不染。她由始自终都是那样的美好,让人为她心疼为她惋惜,当然在最后,在经历了许多的挑战之后,她没有倒下,而是昂起了不屈的头。她在痛苦中成长了起来。而这样,正形成了两个女主角的对比。

马叔:两袖清风,正义凛然。与林岚属于那种两情相悦,但是出于内心的一份坚持,没有跨出那艰难的一步,只有在结尾的那一刻,马叔终于迈开这三十年驻足的脚,告诉她:我一直都爱着你。

金大川:在文中作者称之为“狼”,顾名思义,盛行狡诈,未达目的,不折手段,在金钱与权利的泥淖中挣扎着。从中学时代就一直喜欢林岚。

“珍珠”的作用:(1)推动情节的发展;(2)用“珍珠”的生成象征人生的痛苦经历与无奈。

红树林的作用:(1)释放生命的原始魅力;(2)体现历史的沧桑人生的无常。

12.《蝗虫奇谈》                读者——茅佳怡(11级统计专业)

主要内容:19274 月的一天,我爷爷扛着锄头到田里去锄小麦。从头年秋天开始,几乎没下一点雨雪。在那里爷爷看到了蝗虫出土的情景。蝗虫们把植物吃完后迁移了。到秋天又回来把庄稼吃光。

读者感想:从文中我们看到,对于蝗虫我们居然无可奈何。蝗虫,这种小小的节肢动物,一脚就能捻死一堆的小东西,一旦结成团体,竟能产生如此巨大而可怕的力量,有摧枯拉朽、毁灭一切之势,号称万物灵长的人类,在它们面前,竟然束手无策,这里隐藏着发人深省的道理。同样,蝗虫,这肮脏的昆虫,总是和腐败的政治、兵荒马乱的年代联系在一起,仿佛是乱世的一个鲜明的符号。这里同样隐藏着发人深思的道理。

    结语:总体而言,这次交流会在形式上还比较成功,但在内容上还有待提高,缺少一些独立的见解,一半是人云亦云,一半缺乏深刻思考。不能举一反三,跳出小说的内容和束缚。莫言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夸张而不失尺度地揭露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病态,抨击时政的弊端,歌颂生命的伟大和道德的无价,发人深省。希望大家以后能再接再厉,希望交流会能够一届比一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