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分类就不可能有出路——大学改革系列谈之四
尽管在央视的荧屏上永远呈现的是一片莺歌燕舞的美好场景,但身临其境的国人都清楚得很,现实中国的问题的确太多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官场腐败的愈演愈烈……。而与每个中国家庭的关系更为密切的就是教育问题的积重难返,更是令国人无助而又无奈。我是三十四年前赶上恢复高考制度末班车的幸运儿,也是最先分享到改革红利的一分子,是最深切感受到“高考改变命运”的当事人之一。然而,当历史的脚步走过了三十年之后,当年那句振聋发聩的肺腑之言还像我们当初那样发自肺腑、为世人所传诵吗?显然已经不是了。
因为今天的中国大学已经积累了太多的弊端,尽管上大学早已变得相对容易了,但上了大学后的人生会怎么样,还真是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大学本质上是个官场,其中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们不会考虑如何更好地教书育人,人家都在竭力奔着个人的前程呢。其次,即便是那些对仕途无兴趣、一心做学问当老师的人,久居在校园和书斋之中,远离剧烈的社会变化和市场环境的熏陶,其理念和知识更新的脚步很难跟上时代的需求。试想一下,这样的师资条件,又如何保证其教学质量能与时俱进呢?而我们的大学学制却是漫长的四年,专业的刚性难以突破,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学制中根本无法发现自己的兴趣、发掘自身的潜能,以致熬到毕业,手中空有一张大学文凭,脑中却是一片空白。与四年光阴的付出相比,这样的大学学业简直就是在谋财害命了。
我在多年从事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咨询的实践中,痛感国内大学教育严重脱离社会需求的弊端。也经常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中国如今有几千万在校大学生,每年有数百万新生进入大学学习,而国内大学体制的改革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为这些莘莘学子找到一条自我救赎的现实之路,岂不是眼看着他们承受随时触雷,步入误区的巨大人生风险吗?我们当然也不能对国内大学的状况彻底丧失希望,也不能因为现在的大学没有去除行政化,就将所有的大学校长、院长、系主任都当成官迷、市侩一棒子打死。现在有些大学业已开始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自主改革,以南科大为代表的改革试水者尽管还是少数,但却代表着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希望。改革如果等着中央的统一号令,那就过于被动了,有些尝试完全可以马上开始。比如一些重点院校以提升学生全面素养为宗旨的书院制度,二三流大学尝试突出技能训练、缩短学制,办两年制的短期大学,尽量提高教学效率,让大学生的学业更好地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本科教育全面实行基础学习和专业教育的阶段划分,使专业的选择减少盲目性,这些本来在国外早就有了成熟的经验,为何不尽快借鉴、还顽固的坚持原来那些专业一成不变的落后模式呢?
从学校的角度上说,对学生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素质和兴趣的培养与发掘,是学校的头等大事,校长和教师的事业前程完全应该决定于这件头等大事完成的质量。南科大的改革理念中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为此他们为每个学生都配了专责导师。这样的事情对于几万名在校生的大学说来,自然完全不现实。但这其实传导出的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办学理念,及必须围绕学生的需求来展开学校的各项工作,而决不是揣摩领导的心思,打着个人的政绩小算盘。谁都知道办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准则是“因材施教”,但在现实的大学中,我们的校长和教授是否具备并强化了这样一个办学理念了呢?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要了解学生,这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前提。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的大学盲目地上规模是极大的败笔,从表面上看,上大学是不难了,但付出的沉重代价却是,上大学没用了,或者说是大大地贬值了。这样的结果显然是对我们整个民族的教育事业极大的反动和倒退。从教育管理的角度上说,我们的大学规模是上去了,但很多是雷同的,没有特点,显然是必须吞下的一颗盲目大跃进的苦果。从体制改革的角度上说,我们除了应该保留一些有实力、有特点的名牌一流大学之外,更多的大学应该向专科、短大转型,将研究性大学与应用性技能教育型大学区分开来,更多地创办一些私立大学和在职进修的专业大学,这恐怕才是真正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等教育新格局吧。(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