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农民”总理的“农民观”


感悟“农民”总理的“农民观”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10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颁发“农民”奖章。温家宝总理在致答辞时说,我多年从事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深知“不懂得农民就不懂得中国”。担任国务院总理后,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因为我个人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更是我们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

  今年的国庆中秋双节相连,是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一大喜事。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联合国粮农组织向温家宝总理颁发“农民”奖章,可谓喜上加喜。设立于1977年的“农民”奖章,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最高荣誉,旨在表彰在促进粮食生产、消除贫困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各国领导人。温总理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代表,首次获得“农民”奖章,这不仅是授予温总理个人的荣誉,更是代表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褒奖。品味温总理“不懂得农民就不懂得中国”这句话,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当之无愧的“农民”总理的农民情怀和责任担当。

  始终在政策上关注“农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农业农村工作更是持续发展,其发展速度和质量,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切得益于以温家宝为总理的中国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关注,并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始终将目光关注在“三农”工作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慧农的政策措施。这十年,是农村变化最大的十年,是农村社会最和谐的十年,也是让农民兄弟充满希望的十年。但是,中国仍然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始终在感情上牵挂“农民”。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党的执政思想和理念,更是温家宝总理,作为平民总理、亲民总理、“农民”总理的真实写照。温总理担任国家总理这十年来,始终心系百姓、情牵农民,时刻关注农村,时刻爱护农村,足迹遍布了中华大地、大江南北。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总理的身影;哪里有危险,哪里就见总理的足迹。每次遇到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总能听到总理亲切感人、提振信心的话语;每逢节庆假日,温总理总是如约来到群众中间,与农民兄弟促膝谈心、嘘寒问暖。每次下基层调研考察指导工作,温总理总是习惯性地临时停车,来到农民群众中间,关心民生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大家的印象中,总理是最忙碌的,也是到农村视察最多的。而且总理每到一处,总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因为他始终关心关注关切民生问题,而重中之重就是农民的生计。特别是对“农民工”问题,温总理温更是“最操心”。总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执政理念,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印证了“农民”总理的博大情怀。

  始终在发展上惠及“农民”。对于中国来说,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首先要让“农民”兄弟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让农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温总理担任国家总理的这十年间,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这一切,温总理功不可没;这一切,说明中国的发展必须惠及“农民”。我们不仅要实现粮食等农产品的持续增长,更要使广大中国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这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切实维护农民的权益、尊重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切忌让农民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被边缘化、贫穷化。普惠民生、消除贫困,必须作为党和政府的第一责任。

  民生为大,农民是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农民”。“不懂得农民就不懂得中国”。“三农”工作的基础地位、核心作用不可动摇。懂得了“农民”、发展了“农民”也就懂得了中国、发展了中国。多年从事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温家宝总理,具有“农民”的淳朴、“农民”的情怀,“农民”总理当之无愧,同时也提醒我们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和党政干部“三农”工作任重道远、至关重要,必须牢牢抓紧抓好。

  (倪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