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八天超长假期引爆了国内出境旅游市场。据统计,多数出境线路游客量呈50%以上的大幅增长,最高增幅达150%,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泰国游、韩国游、赴台游以及欧美等长线游。
我国于1997年正式开展公民出国(境)旅游业务,当年出境人数就达到532万人次,当时正式开放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只有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到目前,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已达142个,中国旅游者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客源输出国之一。
截至2011年末,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7000万人次,同比增长22%;出境旅游花费690亿美元,同比增长25%,预计2012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将达到7840万人次,同比增长12%,出境旅游消费有望突破800亿美元。
在世界旅游业分享“中国红利”的同时,中国旅游企业也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而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也为我国旅游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人民币升值使海外投资成本相对降低,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快速增长,为国内旅游企业境外投资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同时,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逐步完善。2009年3月,商务部出台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大大简化了境外投资的审批过程,给予企业更多政策鼓。针对中小企业,我国设立了“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搭建了中小企业境外经贸合作区平台,还出台了海外并购政策。此外,旅游主管部门还通过与商务部、财政部、外汇管理局及银监会等部门合作,引导和推动中国旅游企业进行海外投资。
目前,我国“走出去”的旅游企业业务不断拓展包括旅行社、饭店、餐饮及景区等且多元化经营趋势明显,经营地区不断扩大涵盖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2-2016年中国旅游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虽然我国部分旅游企业已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本实力,但相对发达国家,甚至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核心竞争力不强。
我国旅游业国际化程度低,具体表现在国内不仅缺乏市场认可度高的企业品牌、国际领先的专有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能力,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商业模式、产品开发等创新能力皆显不足;国际市场知识和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的瓶颈,尤其是旅游企业跨国并购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对自己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比较模糊,海外投资的需求往往并不明确;我国旅游企业在核心产品开发和分销系统建设方面也与国际旅游集团存在较大差距等方面。
前瞻产业研究院旅游行业研究员郝俊杰认为,国内旅游企业必须加快在品牌、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把自己做大做强,才能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郝俊杰指出,国内旅游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初级阶段,在投资的地域选择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人缘和地缘优势,即围绕我国公民出境旅游比较集中、我国企业投资比较集中以及华人居住较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布局。在逐渐适应国外投资环境和积累比较丰富的经验后,可以根据企业自身能力和规模,在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投资规模和投资范围。
其次,充分利用境外经贸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已经设立了19个境外经贸合作区,我国计划在全球建立50个合作区。旅游企业可以把这些经贸合作区作为投资区位之一,在这些区域投资可以避免单兵作战,快速融入并获得我国企业海外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的支持,增强竞争优势。
同时,投资方式尝试多样化。在投资的方式选择上,酒店集团目前首选并购和新建,但在周边国家也可尝试实施合同管理和特许经营;旅行社可以选择合资和战略联盟等方式,设立独立的分支机构也是选择之一,但应加强企业运营和产业链条的掌控能力;景区则可以采取租赁经营、参股或收购等投资方式。
最后,为确保成功“走出去”,首先旅游企业应对当地的投资环境作周密细致调研,要熟悉当地法律法规,了解当地旅游和相关行业发展及竞争状况,对旅游企业到国外投资面临的海外经营人才流动限制,海外投资政策、法律、劳动力市场甚至文化传统以及当地工会力量等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对所实施的投资项目有深刻的了解,特别在实施并购时,对并购企业的文化、制度、人才等要作深入了解,保证并购后的整合能够顺利进行。
前瞻产业研究院旅游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必须有一批世界级旅游强企,打造中国旅游自己的“航母舰队”。而有实力的旅游企业,要抓住机遇,增强对“走出去”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筹划“走出去”的战略。
走出去引进来:打造旅游业的“航母战斗群”
评论
编辑推荐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