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要求,因地制宜组织实施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引导作用。每个学生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我国中学生的体质问题,近年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一种建议是,要把体育成绩纳入高考,这样才能引起中学、老师和学生对体育的重视。事实上,有的地方已经做出这方面的尝试,据媒体报道,山东省在今年的高考中增加了体育测试的内容,今考试项目有: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这3个项目由考生任选2项,项目分值分别为12分、8分、8分,但计入高考成绩时,可能会进行换算。但在笔者看来,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计入总分,迎合的还是当前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思维。相对来说,教育部此次发文要求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增加体育项目,可能比简单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更有利于引导中学生平时参与体育锻炼。
对于将体育成绩纳入高考,舆论普遍存在三方面担忧。一是引发新的体育应试,学生们围绕高考体育科目突击训练,而不是平时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发展体育兴趣、增加体质。这在体育纳入中考中,已有体现。体育纳入升学评价,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增加了新的应试负担。二是“形式主义”,体育成绩纳入高考,分值一般会在20~30分之间,虽然高考一分之差也影响学生命运,但权衡利益得失,学生们不可能把更多时间花在这20多分上,花时间再多,增加的无非是几分,按照30分的体育成绩,高的不过二十八分,低的也有二十一二分。另外,考虑到学生学业负担沉重,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测试时,很有可能放学生一码,不会动真格。三是“弄虚作假”,在此前的高考加分操作中,体育特长加分是加分腐败高发的地方,这也让人担心,体育纳入高考会产生弄虚作假,而且,由于高考牵涉到各地的政绩,地级市、县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测试时,有可能抬高本区域内学生的分数(就是在统一高考中,都有地方教育部门参与集体作弊),如此一来,大家的体育都可能接近满分。
在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增加体育项目,在一些人看来,体育成绩并不影响高考升学,价值不大——从目前各地实行的学业水平测试分析,虽说教育部门称高校将三位一体结合“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评价、录取学生,但按照投档录取规则,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是不派什么用场的——但是,这种方式,却可以一定程度摆脱应试的功利思想,如果操作得当,将改变学校体育被边缘的现象。
首先,体育科目评价的指标,不能是简单的体育项目测试成绩(类似于山东体育高考测试),而应该关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平时体育课堂表现,以及掌握体育锻炼项目情况,是否会篮球、足球,或者羽毛球,诸如此类。在国外中学,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往往以其参加运动队的表现作为重要依据。
其次,由于体育纳入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因此学生体育测试的成绩,也应该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指标,这就促进学校必须保障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也改变体育课、体育老师在学校里不被重视的情况。客观而言,如果能按照体育运动的规律,设置合理的评价体系,对高中生进行体育会考,会增加学生的运动时间,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而不会增加应试的压力。让学生多运动,促进学生体质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当然,在我国当前的高考体系下,要彻底改变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还必须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的精神进一步深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该《纲要》指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分离,打破一考定终身,探索实施“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高考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质就是“教招考分离”,学校自主招生,建立真正的多元评价体系。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根源在“教招考”一体化,考试处于核心、指挥棒地位,中学教学围绕考试转,没有自主教育的空间,学生被纳入一个成长模式,由此形成考什么,大家才重视什么的格局,学习完全工具化。只有实行”教招考”分离,才能让基础教育摆脱升学考试,将办学自主权交给中学,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自主开展教育,对学生实行个性化教育。
教育部在这次文件中要求“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这在目前的办学环境中是难以做到的。而如果中学自主教育,这并不难实现——学校完全可以采取俱乐部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发展自己的体育兴趣。
体育不要也沦为应试体育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