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的这句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句话阐释了中国经济改革的难点――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同时告诉我们,破除它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而这样的改革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值得关注的是:它明确了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建设,是一个制度体系的建设。它是一个“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而且这个制度体系需要“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为什么要十分注重体系建设?因为,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严重破坏了改革的完整性、系统性,在这样的体制结构中根本无法完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甚至会对中国经济构成严重的破坏。
比如我们经常会问:到底是汇率为经济服务,还是经济为汇率服务?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关键是我们发现,汇率的改革往往无视国际经济结构的客观制约,无视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这就使得汇率改革变成“为市场化而市场化”的改革,这样的改革是利大还是弊大?意义何在?
再比如,股市管股市、银行管银行、货币管货币、企业管企业,如此分而治之的政策,彼此孤立的改革,如何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结果会形成这样的问题:金融业为了防范自身的风险,不断提高实体经济的财务成本,结果实体经济的风险越积越多、越来越大;反回头来,由于实体经济的风险越来越大,金融就更加提高标准,进一步加大实体经济成本。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全完蛋。但金融业主管机关重视这样的恶性循环吗?没有。因为,各管一段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不了。这就是总书记说的: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现在,中国有一个重大的错误认知。比如金融业,大搞混业经营和推进混业监管。如此所为,金融效率会大幅提高,但企业是否一定获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混业经济极易形成金融自我循环,这对实体经济、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而言,弊远远大于利。
为什么中国改革这些年的系统性、协调性越来越差?我认为,一个主要原因是体改委撤销之后,没有一个部门真正站在全局、系统、协调的角度整体设计中国改革路径的问题。各个政府部门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完成改革设计,遇到其它部门的阻碍,改革就会搁浅。这也是我们这几年改革,越改机构越庞大,权利越集中的原因所在。
其实,中央关于系统性改革的要求提出已经不止一次了,但谁来执行?谁具备全局性的视野?如何整合方方面面相对超然的研究力量?如何确保执行过程中不跑偏?如何避开部门利益的干扰?这恐怕是改革最大的障碍。试想,连一个超然、总揽全局的研究群体都不存在,又如何指望改革设计方案的超然和总览?如何指望部门自觉放弃自身的利益?
我们说,关键不在于方向,而在于精心、详尽、不受各方利益干扰、独立的制度改革设计,以及强有力的改革推进。我们用一句话概述它应当叫做:中国改革需要“独立设计、顶层推动”。这样恐怕才能实现“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构建,也是中国经济摆脱恶性循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保障。
改革是系统工程
评论
编辑推荐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