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是外贸企业最优秀的品质,也是外贸企业的强项。海外客户的“苛刻”,让外贸企业练就了一身产品质量控制的好本领。
当做国内市场的时候,国内客户就想海外客户那么严格,久而久之,产品质量的“紧箍咒”就放松了。这样的情况最常发生,把国内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相对过宽,当作是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品利润的机会。如果这么想,总有一天会酿成大祸,如果你不信,请看下面案例:
2008年春节刚过,就接到正在一家客户的电话。电话里,企业老板的声音急切:你能不能赶快飞过来,我们这里产品出了质量问题,情况挺厉害的,你过来和我们一起商量一下对策!
公司生产地板基材出问题了,客户反馈说这些基材吸水膨胀率太高,用这批基材生产的地板遇水则起泡变了形,很多客户要求退货。十多家购买该基材的客户要求索赔。
销售老总很疑惑,为什么以前产品没问题,现在一下子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呢?深入调查后才发觉,生产基材一种添加剂被换了,换成了价格相对低廉的添加剂。
从成本测算上来看,能节约不少钱,但是新添加剂对他们用的树种不适应,对此生产人员把握并不大,只是觉得关系应该不大。
最终发生了以上一幕。
同样,转战内销市场,国内众多企业的低价策略,对没有品牌的外贸企业提出了挑战。这些企业的低价策略,是建立在降低产品质量的基础上,这也是他们一直难以做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使做大了,也难以做强,赚取的是超低利润。
在国内企业低价压力下,不少外贸企业会丢失注重品质的优良传统,逐步放弃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最终偏离了内销最开始的意图和目标。
外贸企业做内销,并不是一开始就把质量放下来做,在受到低价策略竞争者一步一步价格紧逼后,今天在原材料上降低一点要求,明天在工艺上做一些低要求的调整。
这种不知不觉中降低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不容易察觉的。从每次调整来看,都有充足的理由,时间稍微一长,原本定位在中端的产品,最后就变成了低端,陷入微利的境地。
广东一家做卫浴的外贸企业,产品主要出口美国,美国次贷危机,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于是他开始启动国内工程市场。
由于当地人头熟,关系也多,他把企业所在地周边作为区域作为目标市场。良好的社会关系,让他和一些地产商达成了合作意向,由于工程还没有进展到安装卫浴的阶段,所以一直没有签订销售合同。
随着次贷危机加深,美国客户的订单越来越小,次贷危机的影响蔓延到全球其他领域,拓展新的市场也非常困难。工厂的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工程合同一下子又下不来,怎么办?
让国内经销商帮自己卖一点,好像是最直接的办法。但是要做品牌,远水救不了近火,老板决定,降低产品质量,进入低端市场,让批发商直接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