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密林] ;发布时间:2012-10-22 ;
在中央党校南院西北隅的小湖畔,紧邻着西墙有一座鲜为人知、仅存东半边桥栏的古石桥。数百年间,颐和园后湖的流水自桥下汩汩流入中央党校南院,注满了院内大大小小的湖池水田,呈现出一派颇具水乡风韵的美景。多少年来,成人或孩童,都是步履匆匆地走过桥面,很少有人在此驻足,岁月流逝,桥栏石风化了,最后连桥的名字也渐渐地不为人知。
在早先,这座古桥其实是有名字的,据《清升平署志略》载:“钱粮处则在东宫门外北雁翅桥之北……”文中钱粮处的位置在今中央党校小北院的西北角,因古桥的桥堍部分呈“八”字,形如雁翅,故得名。雁翅桥既是同类桥梁的统称,在这里又是这座古桥的专称,它的建成与乾隆年间为修建皇家园林而大规模整治京城西北郊河湖水系的工程密切相关。
该工程始自乾隆十四年腊月(1750年2月),首先是对瓮山泊的拓展挖深,两个月后工程就大体完成,乾隆皇帝借用汉武帝在长安昆明池训练水军的故事,将瓮山泊改名为昆明湖。此次工程还沿瓮山(今万寿山)北麓开挖出后湖,这段水面又被称为后溪河或苏州河,它西起荇桥,东止惠山园(今谐趣园)的玉琴峡,长达千余米。为了畅通水路、调控水量,在惠山园的东北开了一个出水口,并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惠山园闸,使湖水出园墙东注,经自得园(今中央党校南院)北,流进圆明园。惠山园闸是一座桥闸,是古代用来蓄排水的重要水工建筑,它将桥与闸的功能融于一体,二者相伴建造,既可通行车马,又可排洪蓄水。雁翅桥是座闸边桥,它与惠山园闸不可分割、同属一体。所谓闸边桥,指的是桥与闸分开建造,闸位于桥的上游一侧,两者相距很近,石闸构件紧靠桥体而建。这组桥闸同时建造,据推测,使用的可能是开凿后湖时从瓮山上剥离的豆渣石(即花岗岩),就地取材,省工省料。
雁翅桥是位于皇家园林之外的供行走车马的交通平桥,不同于园林内的景观桥,所以它造型简单,使用的是廉价、粗糙的豆渣石,讲求的是实用。这是座单方孔石桥,桥全长 ;6米,桥身长 ;3.25米,宽4.45米,桥堍外口(喇叭口状)宽5.69米(估计),桥堍部分斜长1.65米。桥护栏采用的是罗汉板,这是一种只用栏板一一拼合,中间不设望柱的栏杆,在栏杆的鎚头用抱鼓石封头。桥栏石长3.25米,高0.73米,厚0.22米,桥堍石长1.65米,厚0.18米。桥体基本保持着乾隆年间的原貌,与二龙闸的古桥十分相像。
雁翅桥位于西郊皇家园林的御道上,从乾隆年间起,每当皇帝来西郊,辚辚的车马总要从桥上经过;1860年纵火焚烧皇家园林的英国侵略军的铁蹄,也曾蹬踏过它的桥面;1900年,化装成农妇的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同乘一辆驴车,在桥上留下匆匆而过的辙印,凄凄惶惶地走上了西逃的路途;雁翅桥真是阅尽了人世间的沧桑。
1941年,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建设总署督办殷同修建“建设总署土木工程学校”时,将原本在自得园墙外的雁翅桥及桥东北方向的颐和园外围的一座曲尺形旧堆房(八旗护军的值班用房,位于今 ;89楼处)一并圈入墙内,从此,雁翅桥与惠山园闸就为一墙所隔了。“建设总署土木工程学校”将雁翅桥东的河道扩建成一个小湖,在湖畔栽树植花,并将雁翅桥和旧堆房改造为景点,布置成精致的小园林,供教职员工休闲游玩。小湖边原有的两座钢筋水泥桥就建于此时,与雁翅古桥相映成趣。
建国后因道路拓宽,中央党校南院的院墙内缩,雁翅桥的西侧桥栏被隔出墙外,又因妨碍交通被拆除,笔者幼年时,还曾见到被平铺在路旁洼地上的桥栏石,20世纪80年代以后终被盖在沥青路面之下。而院内的雁翅桥桥体,除了为了抬高桥面被铺设了一层水泥方砖外,基本无恙。
雁翅桥虽然谈不上华美精巧,但它是颐和园惠山园闸的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对惠山园闸的完整性有重要意义。同时,它还是中央党校校内现存最早的建筑,距今将及260年了,它虽不属于自得园,但处同一年代,在自得园旧有建筑全部无存的情况下,它就成为校内建筑起源原点的重要坐标,应该得到保护。
注:读完王密林老师的这篇文章,我渴望能有一天能漫步在中央党校美好的校园里,现我从http://www.ccps.gov.cn/里搜索出一张图片,不知可否就是“中央党校南院的雁翅桥”?望高手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