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大学同窗好友发来微信,征询他拟新去一家民企任职的意见,并问我有无意向与他同去。我问他从一家央企“跳槽”到民企的原因,是否是因为薪酬有大幅的提升,或是职位有提升。他回答年薪差别不大,都在20多万30万元,主要是考虑离家更近些。对此,我对他道出了我的看法:
央企目前应该至少还有超过10年的利好期。综合各方数据可以看出,央企仍是社会利润的创造大户,其市场份额、获利水平,都处在较为可观的时期。他所处的节能环保行业,作为朝阳产业,应该前途更大。由于他拟新去的能源企业是哪种形式他没细说,这里也无法作更加细致的对比。
民企虽然存在更为灵活的体制,薪酬、擢升等有更大的灵活性,但内控机制的缺失,是当前民企发展最大的不足。比如近来媒体报道,曾经赫赫有名的大连实德,就因亏空130亿元濒临倒闭。而十年前后的实德,那是何等的呼风唤雨?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红火而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还涉足足球娱乐行业等,几乎社会上无人不知。但如此一个“巨人”,轰然倒下竟也是轻而易举的。
相比于此,国企的内控机制相对就较为健全。其市场化的大手笔投资,项目运作,都有较为完善的机制保障,避免大的失误。尽管存在应对市场不够灵活的弱点,但也避免了不会出现过大的波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国企会在一些关键性行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等行业继续占据重要位置。从国家的经济安全的大局出发,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从社会发展的形势来看,让民企焕发更大活力,或是将来引领国家发展的又一个趋势,但发生这个转换的时间段还没有到来。
为此,从社会个体来讲,新入身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把国企(央企)作为第一就业方向,然后是党政机关,最后才是社会上具有较大活力的民企,这本就是一个入职的风向标。从个体来讲,这样的就业选择无可厚非。作为制度的设计者,当然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加以考量,从而作出更加适合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