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一书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200多年前所写,原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由于他第一次系统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注意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重要的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的运动作了较为系统的描述,使他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而《国富论》也被认为使西方经济学的“圣经”。
诚然,该书对西方资本主义初期的经济发展,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由于中国经济的性质及发展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由于东西方政治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富论》中的某些观点、某些理论并不能解释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中的“怪现象”,也不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但是用其中的一些观点和理论,来看今天的中国经济中的某些问题,来思考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困惑,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首先,来讨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贫富差距”。一国的“贫富差距”在经济上是由改国的基尼系数表示的。国际上的标准是系数超过0.4,说明该国贫富差距过大。而我国目前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47,显然已经超过了这一水平。劳动报酬的差别导致“贫富差距”。按照《国富论》中对劳动报酬的差别所讲有以下几个原因:“职业本身性质不均等、业务学习有难易、业务安定程度、劳动者所承担的责任、取得资格可能性的大小。”单从字面上理解,我们可以认为以上原因都对劳动报酬有一定影响。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要一切以市场为中心,劳动报酬也不能例外。白领和蓝领的报酬怎么能一样呢?农民和搞科研的怎么能一样呢?没错,“脑体倒挂”的年代已经结束了,我们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余”。同时,不可否认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大家都在“奔小康”。但是,日益增大的“贫富差距”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导致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市场经济带来的,而使许许多多不公平的人为因素造成的。譬如,我国目前的住房政策。国家对房改的原则是,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个人购买商品房,这样既能减轻国家负担,也能加快城镇居民住房的发展速度。本来是很好的一个政策。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国有企业职工在职时,因种种原因没有享受到福利分房,而自己的住房公积金帐户中又没有足够的钱,面对据高不下的房价,根本买不起房子住。而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赢得最大利润,往往开发中高档的住宅甚至是别墅,真正的经济适用房更是聊聊无几。再加上商品房买卖过程中的种种“潜规则”,反而使有房的人有钱“炒房”,没房的人没钱“买房”。这只是一个很现实的例子,诸如此类的人为因素还有不少。要知道“贫富差距”过大将会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失业、疾病、犯罪等等。要想真正的解决这一问题,还是需要国家通过对问题认真研究,找到症结所在,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使分配制度真正合理,才能使“贫富差距”不断缩小,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收入分配改革列入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明确提出在增加人民收入的基础上(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我想,通过政府的政策宏观引导、经济的转型调整、中国人民的聪明勤劳,“贫富差距”的逐渐缩小之日可期。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高增长、低通胀”。这也是《国富论》中的理论无法解释。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是与货币通胀(商品流通市场价格)呈对应关系的。也就是说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会使货币发生通胀。然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恰恰与之相反,经济高速增长而货币没有发生通胀。这又是何原因呢?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平均GDP增长为9%左右,同时,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日益增强,已经接近60%。但是,无论是加入WTO,还是美欧经济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都没有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许多经济学家所谓的“经济泡沫”并没有真正在中国出现。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生成力出现前所惟有的快速增长,同时消费的增长速度受收入增长速度的影响,与生成力相比相对滞后。于是就出现了产能大于消费,短缺经济一下变成了过剩经济。这正是中国经济形成“通货紧缩”的原因。由于国家财政采取积极稳妥的货币政策,使得对内内需加大,对外引入外资加快,导致中国在“低通胀”的情形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GDP增长率。所以一味的套用固有的经济模型是无法解释中国目前经济发展模式的。最近的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的CPI已经迅速回落到2%以下,而经济回暖的趋势明显,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正在通过一些大型项目拉升地方的GDP,实体经济的冬天虽然没有过去,但是春天必然会到来,“高增长低通胀”正在向“保增长控通胀”转变。
最后,我们再来审视中国对外经济的策略。说到对外贸易,就不能不谈到“重商主义”。这是《国富论》一书中重点阐述的理论之一。重商注意提出富国再对外贸易中,应该奖励输出,阻抑输入。但是对于像工业原料及职业工具这样的特殊商品又恰恰与之相反。这一点用到目前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中十分合适。目前,中国出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农产品及轻工产品,而进口的确是高附加值的重工业产品,及更高附加值的先进技术及战略性资源,石油、矿产等。出口产品由于价格低廉品质好大大占领国外市场,而进口产品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贸易顺差日益增大,从理论上讲可以说相当理想。而这种状态能持续多久,就要考问一下中国自己了。从WTO规则上讲,中国商品的出口增加对外国同种商品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直接导致外国生产企业的日益萎缩,甚至倒闭,同时加剧了国外产业工人失业率的增加。这势必会加大中国与他国的贸易争端,不利于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日益增大的贸易顺差,使中国的外汇储备日益增大,对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他国的货币是一种隐形威胁。所以如何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中国企业自抗商业风险能力的增强。也就是从宏观和微观两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双管齐下,缺一不可。最近比较值得关注的两件国际大事就很能说明中国的对外贸易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一个是日本的钓鱼岛事件直接导致日本对华出口锐减,一个是美国的贸易仲裁委员会对华高科技公司强征高税。由此可见,美日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外贸依赖度是很高的,他们既希望通过与中国做生意赚取真金白银,又不希望中国的出口给本国带来经济威胁(本国产业衰落大量工人失业),中国政府在处理此类外交事件时的态度和做法,从目前来看是非常正确和有效的。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调整,中国的对外经济仍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占据愈发重要的位置。
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困惑还有很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决不能照本宣科,犯本本主义的错误。但是,也不能脱离书本中的经济理论,毕竟理论与实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辨正关系,才能使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以上就是阅读《国富论》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判指正。
PS:本文是作者在2007年参加国资委读书与思考活动时所写,曾获读书心得的优秀奖,但是由于时过境迁,中国经济的发展与5年前还是有变化的,故本人对原文进行了修改完善,欢迎大家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