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语言中的文化”


  人生活在自己和他者共同营造的文化中。自己的文化,可以变为他者的文化,而他者的文化,尽管自己一开始并不同意甚至反抗,但必积习已久,也会慢慢变成自己的文化。这是因为,人性是有弱点的,概而述之,比如趋利避害,比如有限理性,比如欲望无限且喜新厌旧,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人性弱点的表现,就是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受到各种外部要素的诱惑。别尔嘉耶夫在《论人的奴役与自由》中列举了以下诸多:王国的诱惑、战争的诱惑与人受战争的奴役、民族主义的诱惑与奴役、资产阶级的诱惑与奴役、革命的诱惑与奴役、集体主义的诱惑与奴役、爱欲的诱惑与奴役、美的诱惑与奴役。单纯看这些词儿,如民族主义、革命、集体主义、爱欲、美,很多时候都不能称为不好,反而是好的。但是如果在其中剑走偏锋或执迷不悟,人就慢慢“被文化”了。所以,观察一种文化中的一些“关键词”,就会发掘出这种文化何以存在的原因了。

  熊培云先生在“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中,讲了一个电影中也是现实中的“纳粹速成班”的故事。我们从中知道,人人首先会在思想上抵制而且厌恶的纳粹,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却使得人们不自觉地“浸入”,是因为其中的一些关键词:独裁的魅力、纪律性、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所有人都融为一体、集体的力量、将楼下的踩在脚下、一种优越感、统一的制服、给班集体取个名字、获得归属感、与他人划分界线、第二生命、帝国党代会、集体、纪律、服从······作为社会中一个个包括身体和精神在内都经常“孤立无援”的个体,这些关键词足够诱惑他投身其中了!

  说到中国文化,我们遇到的问题似乎也是如此。比如,我一再强调一个想法,就是不要将中国传统经典中大人们的“说法”作为我们的文化,而是要观察和思考中国人在生活现实中的更为现实的说法与作法。从这个角度思考中国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揭开对中国文化评价的许多所谓困惑。比如,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中一直“讲诚信”,但是我们的现实中却极度缺乏诚信?所有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个“讲”上了!从网上看到一个很好玩儿的东西,“俗话说,可俗话又说”,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正好揭示了我们在“说法”与“做法”上的矛盾!比如: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俗话说:礼轻情谊重;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俗话说:贫贱不能移!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俗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这些充满着悖论的、现实生活中哲理,似乎恰恰是我们的文化的悲哀!

  再说到企业文化,所发生的事情似乎也难以逃出这样的规律。一家期刊约我的稿子,说很高级别的上级说了,要改变传统的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实践脱节的问题,强调企业文化的“管理属性”。我想,说到底,这是我们集体的悲剧:企业文化玩儿了三十年了,才知道原来企业文化属于“管理”啊!那么,现实中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其实,虽然在各个企业操盘的企业文化工作者们,也对此类事情有着诸多困惑。但是,如果你让他说说企业文化的业绩,大抵都要归纳到“管理”上来。参加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论坛”,在各子公司上台介绍他们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和经验时,我十分认真地做了记录。回来将这些记录简单地看一下就可以发现,在关于“企业文化”的介绍,“管理”一类的词汇出现的频率极高。比如,服务质量、目标管理、员工关系、责任意识、班子建设、制度、规范、标准、流程、专业化发展、战略方向、品牌、组织结构,等等。

  这些词汇和语言,恰恰印证了上述事实:企业文化就是姓“管理”而不姓“思想”和“政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