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名念佛与心地法门
执持佛号,心念耳闻,把颠倒妄想,不分彼此,统统扫尽,如此用功,自然会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亦名念佛三昧。这时,诸人要反观自鉴,这“了了常明,一尘不染”的是什么?
一切境界,皆由心生,诸人境界,各自不同。凡俗的境界,尘土飞扬,难过至极。诸佛的境界,金沙铺地,清净庄严。众生着相,故生活在轮回的世界里。诸佛悟真,故生活在净土的世界里。一个人在地狱里受苦,其实,就是陷入了他自造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他把某个形象当做自己,把其他形象当做他人,当做外物,其实,整个地狱都是他自己。就像一个人做梦,梦中被一个女鬼追杀,他拼命地摆脱,终于摆脱了这女鬼。豁然之间,眼前又出现了一个男鬼。他继续拼命地摆脱。正于此时,又出现了一个怪物。最后,四面八方,皆是恐怖的鬼魅,全是恐怖的境界,他被恐怖的境界包围了,跑不出去了,痛苦不堪。在这个恐怖的境界里,所有的形象都是谁啊?全是当人业识的变现。女鬼是我,男鬼是我,周围的境界全是我,然而,我却不是女鬼,也不是男鬼,也不是周围的任何境界。所以说,地狱都是自己造的,自己生活在其中。
佛觉悟了,圆满了,十方世界,全是自己,自己就是十方世界。我们禅宗不是有句话吗?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色一香,一尘一刹,全是我们自己。净土经典也说,极乐世界,圆照十方,尘尘刹刹,无非佛化。既然极乐世界都是佛化现的,那么,地狱又是谁化现的呢?那是痴迷的众生化现的,离开了痴迷的众生,离开了众生的佛性,也就没有地狱,也就没有天堂。众生不识本自具足的佛性,顺着贪嗔痴,外求诸虚幻,结果,成就六道轮回之幻相,迷惑痴迷不悟之众生。
众生所造的业因不同,所现的业果也就不同。业因清静善良,便现天堂境界。业因嗔恨好斗,便现修罗境界。六道众生,各有其业因,各现其境界。强烈的贪嗔痴,化现地狱境界,受油锅钉床无间之苦,在里面生来死去,挣扎着要出来,可是,就是出不来。佛说,你在做梦,你在做梦,醒醒吧,醒醒吧,你若醒了,油锅就没了。可是,这个做梦的人不醒。为什么呢?因为他向外找金钱,找权利,找人我,找是非,找思想,找境界,乃至向外找佛,找菩萨,找净土,找神通,他要找一个东西。
梦中有事,因在梦中,若人梦醒,梦事本无,所以永嘉大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里面有牛头马面,恐怖无比。人若醒了,更有什么?
持名念佛法门是一个唤醒众生迷梦的无上法门,可是,大家不会用,把念佛法门当作喊佛法门。念佛与喊佛,作用不同。念佛,就是趋向佛、就是契合佛。念就是思念,也就是念念回归。佛就是法身如来,也就是众生的本来面目。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念念回归法身如来,念念回归本来面目。就像一个流浪在外的人,豁然觉悟,他要结束流浪的生活,他要回到快乐的家乡,他那种对家乡的思念与回归,就是念家。我们对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的思念与回归,就是念佛。我们可以持名念佛,可以观想念佛,可以实相念佛,可以礼拜念佛,可以诵经念佛,可以参究念佛,总之,一切法门,皆是念佛,皆是对自心实相的思念与回归。自心实相,净土宗表义为阿弥陀佛,以及阿弥陀佛所化现的净土世界——佛与净土的一体如如。可惜,我们愧对了诸佛祖师,把念佛当成了喊佛。结果,天天向外喊,不肯观自在,这就违背了佛意,这就背觉合尘了。背觉合尘,在佛经上叫什么?叫做谤佛。我们不要以为谤佛就是说佛的坏话,谤就是违背的意思。譬如《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着了法相,则为谤佛。同样,着了佛相,也是谤佛。初学之人,不免着相,因此,我们也就不妨运用一下这个着相的法,作为一时之周转,犹如治病,乃一期疗程,非为究竟。就佛教的本意来说,舍弃圆觉妙心而不顾,向外捕风捉影,这就是背觉合尘,这就是谤佛。
做个真正的佛弟子是不容易的,依照标准而论,一个人不能随便称自己是佛弟子,因为见地不正,志向不高,行持不精。《西游记》上的孙悟空很有水平,他会架筋斗云——理解佛法,他会七十二变——各种手段,可是,他的老师要考考他,问他:你要什么法?他说:凡事有点道气的我都学。他老师就给他一个法,问他:这个法你要不要?悟空说:这个法能不死吗?他师父说:不能。悟空说:不要不要。他师父又给他另一个法。悟空问:这个法能不死吗?他师父说:不能。悟空说:不要不要。他师父打他三下,拂手归方丈。你不是要不死的法吗?三棒之下即是。三棒之下,更有个什么?妄念皆去空性真。可惜这个悟空,他就是不悟空,又去玩弄他的筋斗云和七十二变了。就像禅堂里打香板,一香板子打下去,根尘脱落,万相解脱,祖师问:这是什么?这个地方就是不死的法。这个不死的法,究竟是个什么法?三世诸佛,有口难开,历代祖师,全体不起。这里没有语言,没有思虑,没有攀缘,这是什么?自去体会。悟空未悟,师父拂袖归方丈。猴心聪明,半夜三更,后门而入。这个表法也对,就是说,佛法从静悄悄处而入。前门热闹,后门清净。别走前面,你走后门。也就是说,形形色色的后面,就是我们的本觉,这是个无门之门。形形色色的前门,有八万四千之多。清清净净的后门,唯有这个无门之门。今天学习这个法门,明天研究那部经论,这三藏十二部经,这八万四千法门,定会让你一锅糊涂,何以故?因为你走了热闹的前门,你不肯从静悄悄的后门而入,你被埋没在热闹场中了。前门是形形色色的假有,后门是静悄悄的实际。半夜三更,暗喻静悄悄,所以说,我们大家通体放下,一念不生,从这个地方而入,就是走后门,就是直取本源。这个悟空未悟空,只是学会了一些道理,只是学会了一些手段。
悟空那个时候的最高目标,就是如何不死。他只要生而不要死,这怎么做得到呢?有生必有死,有来必有去。不求根本,唯学道理,只学手段,所以必然惹祸。临行时,他师父告诫他:你将来惹祸生灾,绝不可以说是我的弟子,若是说了,那就抽你的筋,扒你的皮,把骨头锉成碎末,把你贬到幽冥界中,永不得翻身。这是什么意思?学佛教的道理,打佛教的妄想,求虚幻的东西,那就不能说是佛弟子,若说是佛弟子,就得受抽筋、扒皮、锉骨之罪。其实,很多人就是造这样的业,受这样的罪。
佛教本来是很好的,让人觉悟人生,智慧人生,自在人生,幸福人生。可是,有些人学佛,神神秘秘,鬼鬼怪怪,说人不是人,说鬼不是鬼,离佛十万八千里,然而,他却挂着个学佛的牌子——我是佛弟子。世人一看,佛弟子就是这个样子吗?佛教就是这个样子吗?世人看到这种样子,便以为佛教就是这样,他就不学佛了。有些学佛的人,把房子也卖了,把老婆也离了,自己神神秘秘,鬼鬼怪怪,无心求道,有心求玄,给佛教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因为他不是求道,而是求神秘。见地错误,自惑惑人,这个罪过也就很大,所以说,做佛弟子不容易,要有超拔之志,要有利世之愿。
在家学佛的居士,世事人情很多,没有这么多的时间,所以,要走直截了当的路子,直取佛教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我们本自具足的如来圆觉妙心。现在,大家各自看看自家的这片净土,究竟有什么污染?你听听这声音,能粘到你心上吗?是粘不上的。这个不受沾染的心,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我”,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这一点不要怀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佛不二,心土不二。肯定了这个见地,一门行去,功到自然成。若是见地错了,功夫愈深,迷途愈远。
心与佛,不是二个,心与净土,不是二个,若是二个,怎能“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呢?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句话暗含了什么?暗含了自心即是净土,净土即是自心。人人皆有此心,可惜,就是不认识。我们的最直接了当的目标就是要明心见性(心花开敷,亲见弥陀)。明心见性了,我们的修行才能更自觉,否则,难免盲修瞎练。
我们念佛几十年,却不能见佛,原因何在?佛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1]临命终时,就是根尘脱落时,就是轮转停息时,这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可惜,我们不认识,错过了。佛不打妄语,七日之内,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定现前。我们未曾得见,那么,我们的修行一定有错误。我们错在何处?念佛几十年,就不知道在自己这里找问题。自己的修行有错误,还要继续错误下去,这怎么能成功呢?若不纠正这个错误,再念千万劫,更增千万劫,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岂能现前?然而,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也不是见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的图像。若是见到了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的图像,那是着魔的前兆,还不如不见好。方向错了,南辕北辙,愈念而愈远。
依照祖师们教导,认定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这是我们的根本见地。声声佛号,莫向外喊,唯向心观,这就是我们的根本行持,亦名观音念佛,亦名念佛观音。所谓观音念佛,就是念得清清楚楚,观得清清楚楚,如此而念,念至极处,自然心佛道交,打成一片,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自心实相,当下显现。我再直接地说一句:句句佛号,自心划过,这个划而不破的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我们的常寂光净土。声声佛号,虚生幻灭,唯此真心,常寂不灭。佛号是虚幻的,也是微妙的,极幻而极妙,极妙而极幻,正因如此,本无挂碍。我们念佛,就是要念得清清楚楚,观得清清楚楚,借助于这句佛号,反闻闻自性。反闻,就是都摄六根,勿令外驰。闻自性,就是观自在。哪个是这个念佛的心呢?是谁在念佛呢?
佛号生处,假名东方。佛号灭处,虚号西土。西方即是东方,东方即是西方,“无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这个一真法界,就是净土宗所说的常寂光。千万声佛号的源头就在这里,声声皆从此处生,句句皆从此处灭,这个源头,称之为母。寻其母,找其源,不要随波逐流。随波逐流,就是寻声逐响。寻声逐响,就是流浪生死。
回过头来,别再向外,一句佛号,心念耳闻,久久功深,自然入定。念佛只管心念耳闻,反闻闻自性,反观观自心,待得明心见性后,自然就是心花开敷,亲见弥陀。真见无所见,无见是真见,若有所见,则为邪见。在这个朗照十方的光明体中,无能无所,全体一真,证得这里,方知如来真实义。我们不要辜负了诸佛祖师,更不要辜负了自己。好了,就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