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迪终于乘风而去,在这场天昏地暗的灾难中,美国人民损失惨重,Google新产品的发布会被迫推迟,电信公司们的网络不堪打击全线瘫痪,爱迪生电力联合公司因桑迪过境发生爆炸,东海岸几百亿美元的资产化为乌有,当然,最让人无法接受的还是桑迪屠戮了上百条无辜人命…
显然,除了《新闻联播》的编导外,没有愿意回顾这样的灾难,只是人类的伟大正在于不断突破极限,不断适应越来越恶化的环境,以及面对突如其来灾难时催生出来的凝聚力和富有创意的避难措施,所以,换个角度看桑迪是美国人民进步的略带毒性的催化剂。重建后,我们可能会看到焕然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当然,这样的前提是美国人民能够正视桑迪,辅以人性的良知去开展重建工作,而不能像一些国家的出租车一样,稍微来点暴雨就不打表,狠狠地宰客人一把,还美其名曰:风险共担!
如前文所述,桑迪是美国人民进步的催化剂,奥巴马因在飓风中表现良好而击败竞争者连任美国总统,人类气象史上又多了一次宝贵的研究资料,桑迪走后的一片狼藉定会刺激建筑和零售业的回暖,另外,此次飓风中表现抢眼的互联网大佬们,他们展现给世界的,除却慈善家稍显不洁的面孔外,还有强大的科技底蕴和创新能力,这些科技上的闪光点,让Twitter/Google们狠赚了一笔!
Twitter,飓风中脱胎换骨的新媒体
如同Blackberry在911事件后走红一样,Twitter是桑迪驾临时的最大受益者,这种益处并非简单局限于浏览量的暴走,更体现在Twitter能够在消费者最迫切与外界联通时,第一时间把灾情用文字、图片和视频呈现给世界,桑迪消息的魅力比起官员日记、照片神马的要高出1000倍,同时,服务器的稳定性让消费者印象深刻,这种一路陪他们走向来的感情,也极大的增强了用户粘性。
去年日本发生海啸时,Twitter就点亮了,而本次桑迪过境之时,Twitter再次成为用户的主要信息传递方式和救援热线。桑迪未到之时,美国政府人士就通过自己的Twitter帐户发布预警,而飓风真正呼啸而来之后,911救援热线因堵塞不堪重负,用户则选择了Twitter作为第一救生热线,据相关机构发布数据,仅10/31到11/1两天的时间,Twitter上关于飓风的消息就达到2000万之巨,提到“红十字”的消息数量增长了30倍,而“捐赠”一次则达到了180天来的新高,“献血”一次更是达到了365天的新高,飓风期间,桑迪的相关搜索请求占到了整个搜索量的20%。消费者通过Twitter寻找亲人和朋友,或请求帮助,或报告平安,或讲述自己的受困状况,或阐述相关的逃生办法,一时间,关于桑迪的最新状况火遍整个Twitter ,这样的信息量表明,消费者从发送信息转变成消费信息,Twitter上的文字图片脱胎换骨,瞬间升华。
曾有网友这样戏谑Twitter: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Twitter纵览国家大事,总有种皇帝批阅奏章的感觉…虽然戏言,却能反馈出消费者对待Twitter的信息权当消遣娱乐,而桑迪则削弱了这种娱乐性质,让Twitter的社会功能彻底释放出来。
受限于广告业务和品牌营销的至酷,Twitter早在去年就开始挖掘新用户,自日本海啸后,Twitter的创始人就向政府推销自己的信息处理能力,只是用户结构的复杂性和时常泛滥的假消息让公共信息部门讳莫如深,直到本次飓风中的表现,Twitter团队建立桑迪专属网站,维护系统的稳定,短时间分辨信息真伪,第一时间处理虚假消息,真正发挥了救生热线的作用,才让有关部门放下戒心,大胆启用新媒体作为公共信息的发布平台。飓风期间,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红十字会总部,设立了桑迪数字操控中心,室内挂着6面监控显示屏实时更新桑迪状况,而他们的消息来源几乎全部来自于Twitter,又有网友调侃到,Twitter在从政的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飓风吹掉了Twitter上的浮夸和外界的疑虑,让这个平台脱胎换骨,事实上,Twitter的转变正是代表着新旧媒体的融合,新媒体速度制胜,传统媒体则质量求稳,Twitter则整合了速度与质量,如果能平衡二者,以Twitter为代表的新媒体前途无量。
桑迪过境路线,Google因祸得福
因桑迪这个不速之客,Google取消了Android新品发布会,这已经是他们连续第二年临时取消重要产品发布会了,先不谈新品延迟上市的损失,单就这点背就足够让人吐血的,好在桑迪的造访给了Google地图一次升华的机会,算是小小的安慰吧!
飓风肆虐期间,Google联合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国家飓风中心和美国地图调查局,推出了一款针对桑迪的特殊地图,这款地图能够准确地告诉人们飓风登陆东海岸的具体消息,桑迪中心位置、逃生路线和红十字会建立的避难所,还有紧急电话号码、快速捐赠通道等都可以显示在这款地图上,这些信息同Twitter一样帮主用户获知桑迪的最新情况,而且更加直观,有效地帮助消费者避开飓风的中心位置,事实上,这已经不是Google地图第一次在自然灾难面前扮演救世主角色了,早在卡特里娜飓风、菲律宾水灾和日本海啸时,这款应用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Twitter相似,Google地图同样属于半休闲式的应用,用户通过Google地图寻找宾馆和地铁口,又或者寻找一些色情场所时,偶尔出有些偏差也无大碍,但这次不一样,地图呈现的是一个魔女的行踪,所到之处无不摧枯拉朽,天昏地暗,稍微出点偏差,可能就是一辆本田没了,就不要说因错误信息导致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了,这对Google地图的精准程度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好在,Google展现出了地图鼻祖的实力。
正当蒂姆-库克因苹果地图错误信息忙着向消费者道歉时,Google却先一步发挥了社会职能作用,瞬间拉大了与IOS在地图应用上的距离,而地图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也率先摆脱了“游戏”的味道,标志着手机上的应用从娱乐向实用转变的开始!
飓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除了Google Map和Twitter之外,云计算在本次飓风中的表现也非常抢眼,作为互联网的保护神,正是它的存在才保证了美国通信系统不至于让桑迪糟蹋得连渣儿都不剩。
云端的生活正成为互联网的大趋势,只是和平时期,人类远未认识到云计算的概念究竟有多么伟大,简单说来就是,数据一旦入了云,也就踏实了,除非山无棱,天地合,日本核爆炸或者iPhone5降价到10块钱,否则,云端的数据就是安全的,桑迪吹走了数百亿元的损失,却动不了数以百万计的数据,正所谓留的云彩在,就不怕没片看。飓风来时,消费者不用冒着生命危险把重要的财务报表、私人照片写真集拷到硬盘里了,他们只需要提前把数据上传到可靠的云数据库里,备份即可!
除了普通用户之外,存储在云数据库内的通信数据更显得弥足珍贵。桑迪呼啸引发大量海水进入曼哈顿南部地区,全国最密集的通信枢纽瞬间洗了个海水澡,大量热门网站陷入瘫痪,而云计算的存在则能帮助互联网服务迅速恢复通信,不会造成真正的中断。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美国互联网服务在构建之处就把云计算的应用列入规划范围内,运营商则在比较远的地区搭建云服务器,即便东海岸遭遇飓风袭击,远距离的云服务器则迅速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例如本次飓风席卷纽约州和新泽西州后,并未造成重大的互联网服务和通信问题,充分说明了云计算在灾难中的支撑作用!
飓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它保证了互联网永远不会受到实质性的伤害!
还有一些视频网站,Facebook等社交网站在飓风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桑迪造成的死亡人数相比历史上的重大灾难也降低非常低的水平,再次强调,人类的伟大在于不断克服自然灾害的影响,科技在灾难中得到升华的例子屡见不鲜,但前提是,人类能正视这些灾难,积极思考,而不是如某些媒体的从业人员一样,举着话筒问刚刚失去亲人的孩子“你还坚强吗”之类的问题。(科幻星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