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亚洲经济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如中国制造业实现了扩张,韩国和印尼的海外需求开始增强等。然而纵观整个亚太地区,好转的地区仍然是少数,澳大利亚、台湾等经济体的仍处于萎缩状态。因此,就长期而言,由于欧债危机等影响因素,亚洲经济尚未摆脱困境,仍需保持警惕。
亚洲经济回暖现象
荷兰国际集团首席经济学家Tim Condon称,从上周发布的亚洲地区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来看,10月份制造业活动略有改善。随着欧元区更多利好金融政策推出,加之美国被压抑的需求在9月份得到释放,这都将对第四季度的制造业活动构成支撑。
其中,中国的情况备受关注。由于长时间受欧元区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疲软拖累,亚洲地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受创严重。所以,市场格外紧张以出口为增长发动机之一的中国经济增速降至今年第三季度的7.4%。令人高兴的是,中国9月份陆续发布了从出口到工业增加值等一系列好于预期的数据。如今,两项制造业活动指标又显示10月份中国制造业状况改善,成为中国经济温和反弹的最新迹象。
日前,从CFLP(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中国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数据表明,中国10月份官方制造业PMI升至50.2,9月份为49.8。这意味着制造业三个月来首次实现扩张。汇丰和Markit编制的另一项PMI尽管仍略低于50的荣枯分水岭,但也从9月份的47.9升至八个月高点49.5,但汇丰PMI指数一直低于官方数据。CFLP分析师张立群称,10月份数据暗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并企稳。这似乎印证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此前指出的,中国经济增速基本趋于稳定,并且继续出现积极的变化,中国有信心经过努力实现2012年全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其实,不止中国经济。整个亚洲今年第四季度的制造业活动都从欧元区的刺激政策和美国需求释放中获利。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汇丰10月份印度PMI指数表现最为强劲,从9月份的52.8升至52.9 ,印度尼西亚PMI从9月份的50.5升至51.9。即便是制造业活动继续萎缩的地区,萎缩幅度也有所下降,例如韩国、澳大利亚。
同时,从上周发布的出口数据,包括贸易数据以及PMI数据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也显示,亚洲经济体贸易下滑似乎有所缓解。韩国10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2%,为四个月来首次增长,且增速远超预期。同时,韩国9月份工业产值也实现四个月来的首次增长。印度尼西亚也发布了强劲的出口数据,9月份出口较前月增长13.21%,贸易顺差扩大至5.5亿美元,扩大幅度超出预期。以上迹象表明,亚洲经济体可能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特别是当全球各大央行已经纷纷推出经济刺激措施,而整个亚洲的物价压力仍较温和。印度尼西亚10月份通货膨胀略为加速上升,韩国和泰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升幅则低于经济学家预期。
经济未摆脱困境
然而,需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亚洲经济在今年年底之前出现了小翘尾,此前担忧有所缓解,但是这还不能断定亚洲已经摆脱困境。
首先,亚洲各经济体的改善程度参差不齐,制造业好转的地区不多,回升力度不大。越南制造业就连续第七个月萎缩,10月份萎缩速度甚至加快,主要受当地企业减产及订单下滑拖累。澳大利亚等经济体的制造业仍处于萎缩状态。
其次,不少亚洲经济体出口仍然疲弱。11月1日印度尼西亚发布的数据显示,该国9月份出口同比下滑9.4%,持续第6个月下滑。在出口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泰国由于需求减缓,今年将无法达到早先的出口预测数值。而作为亚洲地区重要风向标的韩国的新出口订单自上个月进一步下跌,创下了2009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近期部分亚洲地区出口有所回升,比如中国9月份的出口反弹,但并不能改变亚洲出口增长下跌的基本趋势。亚洲地区出口部门的情况还没有开始好转。
再者,近期美中两国面临着政府换届。这两国政府换届可能引发政治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市场信心。并且,一两个月的数据并不代表持续趋势,因此对亚洲经济复苏程度仍需要持谨慎看法。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影响还在于受欧元区债务危机恶化和全球经济增长不断减速的共同影响,世界各地的风险厌恶情绪急剧上升,亚洲也未能独善其身。具体而言,欧债危机及欧元区经济低迷对亚太区的冲击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贸易冲击。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亚洲对欧美出口所占比重明显下降,区内贸易比重大幅上升,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供应链。然而,亚洲区内贸易额中60~65%为中间产品贸易——在韩国、台湾地区等地生产,在中国大陆组装,最终销往西方。而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在中国出口中占比为20%。因此,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供应链中,欧债危机将首先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滑坡,进而扩散到更多亚洲发展中国家。
融资冲击。由于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不高,银行融资渠道在亚洲经济中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据估计,在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国内信贷总额中,欧洲银行业所占份额为9%,在新加坡和香港这两个金融中心,欧洲银行业的作用尤为显著。因此,这意味着当前亚洲面临的外部银行冲击远甚于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之时。
金融市场冲击。在今年5月份之前,亚洲金融市场表现突出,股票、商品、国债等的价格持续攀升,但随着希腊退出欧元区几率大增,市场紧张情绪陡然上升,风险资产被投资者大举抛售。MSCI亚洲(日本除外)指数显示,今年5月以来全球资金逐渐流出亚洲。
企业预言利润承压
在亚洲经济持续不景气的情况下,近日,日本、中国和韩国在全球制造业和科技业中的领军企业下调了对今年剩余时间的收益预期。这导致很多老板纷纷预言自己企业利润将承压。
世界最大的芯片代工商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说,我没有看到全球经济出现曙光。该公司主要为高级设备公司(AMD)和高通公司(Qualcomm Inc.)等品牌生产组件。他说,随着电子生产商消化过剩库存、艰难应对全球经济低迷,第四季度收入和利润率可能较第三季度有所下滑。
同时,作为销量为世界最大的造船企业,韩国现代重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最新的消息是,其新增订单大幅减少40%,至131亿美元,未及305亿美元的目标。钢铁巨头浦项综合制铁公司也反映,该公司第三季度营业利润下滑18%,预计今年剩余时间会进一步恶化。
此外,从佳能(日本)公布的第三季度数据来看,其利润下滑36%,并将2012年利润预期下调6%,至2,340亿日圆(合29.3亿美元)。与很多日本企业一样,佳能因日圆相对走强而受到打击。日圆走强会侵蚀海外销售和利润的价值。
综上所诉,仅仅从10月份的小小的回暖数据判断,并不意味着经济强劲会出现反弹。目前,亚洲经济并没有出现V形反转,但第三季度被推迟的部分支出计划将在第四季度执行,因此亚洲经济会出现惊喜,不过这也是之前预期实在是太低的缘故。而这一波温和的暖流究竟能持续多久,归根结底,还得看全球经济和发达市场的人气,尤其是美中两大经济体的领导人换届。因此,对于眼下的亚洲经济形势,保持谨慎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