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三季度美国切萨皮克能源公司(Chesapeake Energy Corp.以下简称切萨皮克)尽管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资产整合与剥离,可依然还是承受不起长期低迷的气价和不断上升的页岩气开发成本,不得不在资本市场上露出了其巨额亏损的尾巴!
切萨皮克今年第二季度还在宣称净利润达到9.2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近一倍,营收33.9亿美元,同比增长2%,长期债务也在增长,达到143亿美元。可在第三季度公布业绩时,却突然声称,第三季度亏损了20.1亿美元,合每股亏损3.19美元,包含了与天然气、石油资产价值有关的20.2亿美元减值支出,与上年同期实现的9.22亿美元利润和每股1.23美元收益相比,即使剔除减值支出的影响,当季每股收益也由72美分下降到了10美分,不足去年同期的十二分之一。
切萨皮克,仿佛一夜就回到了石器时代!
切萨皮克是美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也是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先驱者之一,在美国页岩气市场起着标志性的作用和拥有旗帜般的号召力,因此,倍受全球想能源独立、想增加国家能源安全、想进入页岩气市场者的高度关注和追捧。
2005年初,美国天然气投入产出就已经进入边际效益递减的通道。读过经济学书的人都会知道,一旦进入边际效益递减,就预示该行业开始走向衰退。如果不寻求在本土的突破,美国天然气净进口增量将会象飓风一样,与原本就具有季节性消费特征的需求,共同形成对美国天然气使用安全的叠加冲击。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鼓励在页岩气产业中的投资和提高预期收益,芝加哥交易所集团(CME)系统性地调控了纽约交易所(NYMEX)天然气合约的交易保证金,意在鼓励做多,抬高气价。它不仅突击降低了各类型交易者的交易保证金,甚至在2005年二季度单独增加了做空交易者的交易保证金,靶向性地驱使国际游资进场做多。进入三季度,又有计划地增加从6个月以内逐步至6个月以上合约的交易保证金,驱赶着资金从即期合约到远期合约的逐一月份“地毯式”的炒作。直到四季度,气价从年初最低的每百万英热单位5.92美元被炒到12月中旬最高的14.46美元,涨幅达到144.3%,一举改变了边际效益递减的轨道,
但由于人为用金融手段干预只能改变边际效益递减下降通道的截距,而不能改变边际效益递减的长期趋势(斜率),气价又开始了盘跌。在2008年一季度CME再次出手干预市场。降低天然气期货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保证金,驱使游资再次推高天然气价格,改变了页岩气投入产出边际效益递减的轨迹。气价从头年底最低的每百万英热单位7.03美元被炒到7月中旬最高的13.58美元,涨幅达到93.3%,但好景不长,天然气投资边际效益还是重新回到下行的轨道。尽管如此,这种操纵还是为页岩气企业赢得了因持续三年天然气价格暴涨所产生的额外红利,这也才成就了今天美国页岩气产量的暴增和所谓的“页岩气革命”。
尽管2006年美国政府出台了对页岩气产业新的税收减免政策,规定在2006年后投入运营、用于生产非常规能源的油气井,可在2006年至2010年享受每吨油当量22.05美元的补贴,约折合每百万英热单位的页岩气0.6415美元。但对于高额的页岩气井的前期钻探、压裂和后期维护改造支出来说就如杯水车薪。从可持续经营的角度看,如果页岩气价格不能维持在5美元以上,页岩气开采公司的亏损必是秃子头上的虱子!
2008年三季度开始,受惠于全球金融危机,美国逐渐增加了对金融投机资本的监管力度。前总统小布什一再抨击市场的操纵行为并要求司法部介入调查。2011年11月底,美国商品期货监管委员会(CFTC)也翻出了2009年8月份的“小肠”,对一家当初不听美政府想让气价下跌暗示而用几百万美元做多天然气价格的公司进行稽查,再次发出杀鸡儆猴的警示。再加上2011年以后又没有了政府对页岩气开采的那点微薄补贴,精明的切萨皮克管理层自然知道继续坚守在美国页岩气市场的风险以及适时退出的必要性。
2009年以后,美国天然气价格就下跌到5美元以内,进入2012年更是跌进3美元以内,最低甚至达到了1.907美元。一方面,长期低迷的气价,使公司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另一方面,高达143亿美元包含定期贷款在内的长期债务使其财务成本暴增,偿债压力过大。再一方面,由于在谋求市场领头地位时采用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而被美国司法部进行着反垄断调查,指控其在参与竞标密歇根州油气租赁时与竞争对手Encana Corp.(ECA)勾结,对如何避免在密歇根州土地拍卖中抬高价格进行了密谋。一旦指控成立,还将面临高额罚款,并影响公司的信誉。
切萨皮克对前景早就心中有数。从2009年底开始,就走上了“忍痛割肉”的资产剥离之路。它不仅将天然气管道系统出售,而且将页岩气“甜点”区块的股权,甚至将最具潜质的整个页岩气田拿出来兜售。通常,干扰经济和市场的风险定价,扭曲资源配置,就必然会带来增长的错觉。所以,美国气价越低,议员越是闹着开放美国天然气出口权,越是强化了美国天然气供过于求的假象,就越对购买者产生着吸引力,就越是有更多的投资者去臆想,奢望美国能真的全面开放天然气出口,以期能给进入美国页岩气市场的巨额投资带来超额的回报。
殊不知,笔者在《中国石油报》2012年10月23日二版刊发的《美国不会用国内油气资源去改变全球能源格局》一文中介绍了,美国绝不会用其资源地理优势产业,特别是矿产能源去改变全球能源格局。所以,出于再工业化整体布局的需要,美国政府放宽了进入美国页岩气市场的审查标准,特别是对一向严防死守的非美式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美国智库不仅一反常态地失语了,甚至其政府无任何阻力地向非美式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司敞开了在美投资页岩气的大门。
从切萨皮克“忍痛割肉”的条款看,全球的购买者几乎悉数中招。在收购、参股等资本运作中,出资不是全部用来购买股权、勘探开发权,而相当一部分是用来支付其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部分钻井及其他费用,替切萨皮克降低融资风险、偿还长期债务的压力,以及即将到来的经营困境。
切萨皮克还不够狠,动作不够坚决和迅速,没能将用金融资本杠杆融资吞到肚子里去的页岩气资产全部吐出。页岩气储量资产价值被夸大的减值和天然气价格多年的低迷,不仅造成公司董事长的离职,股票市值的缩水,股东财富的蒸发,更变成了切萨皮克身上的疥,在拉到了垫背者还无法摆脱困境的时候,只好露出了其巨额亏损的“尾巴”。
本文因“十八大”后延了一周半,刊于《中国石油报》2012.11.23第二版,原名:还原页岩气大亨披露巨亏之真相。
已发“盲人摸美国能源政策”:
系列之一:美国不会用国内油气资源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系列之二:美国将会改变全球能源格局
系列之三:美国才是石油市场配额的真正主导者
下一篇系列之五将是关于美国“沃尔克规则与华尔街石油商”的文章。
美国放宽页岩气市场进入标准之谋
评论
编辑推荐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