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无论是采用时间形式和身体化学变化形式,还是采用牺牲安乐形式和支付工资形式,都不能准确而全面地度量劳动者的劳动量或劳动价值,为此,必须寻找一种全新的劳动量度量方法,以解决劳动价值论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在“消费熟练度的数学分析”一文中可知,劳动潜能Qp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Qu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Qp=(1+Rx)Qu
在“劳动熟练度的数学分析”一文中可知,劳动量Ql与劳动潜能Qp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Ql=(1+Rl)Qp
在“生产熟练度的数学分析”一文中可知,劳动价值Qv与劳动量Ql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Qv=(1+Rs)Ql
综上所述,劳动价值Qv与生产资料使用价值Qu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
Qv=(1+Rs)(1+Rl)(1+Rx)Qu (2-34)
二、劳动价值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对应关系
人类自身机体是价值的输入输出(或投入产出)系统,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通过人的消费阶段转化为劳动潜能,劳动潜能通过人的劳动阶段转化为劳动量,劳动量通过人的生产阶段转化为劳动价值,因此输出的劳动价值与输入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对应关系或逻辑联系,不过,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对等关系,它将受到众多变量因素的影响,只有所有变量因素确定下来,这种对应关系才能完全确定下来。影响劳动价值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对应关系的主要因素是:
1、信息的影响。信息的增加(或减少)将会导致价值的增加(或减少):消费信息的增加(或减少)将会使相等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转化为更多(或更少)的劳动潜能;劳动信息的增加(或减少)将会使相等的劳动潜能转化为更多(或更少)的劳动量;生产信息的增加(或减少)将会使相等的劳动量转化为更多(或更少)的劳动价值。只有信息的改变量为零时,各种价值形式来转化过程中保持原值不变。消费信息、劳动信息和生产信息分别通过改变消费熟练度、劳动熟练度和生产熟练度来影响劳动价值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对应关系。
2、系统构建与折旧的影响。任何系统的构建是需要相应形式的价值积累来完成,人的自身机体可以分解为三个基本系统:消费系统、劳动系统和生产系统,其中,消费系统的构建需要劳动潜能的积累来完成,劳动系统的构建需要劳动量的积累来完成,生产系统的构建需要劳动价值的积累来完成。人的三个基本系统是通过人的生长与发育过程来构建的,由于系统的构建需要价值的积累,因此人在生长与发育过程中,消费系统中输出的劳动潜能将会小于输入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劳动系统中输出的劳动量将会小于输入的劳动潜能,生产系统中输出的劳动价值将会小于输入的劳动量。任何系统都是有使用寿命的,在寿命期内,系统在构建过程中所积累的价值将会在今后的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通过折旧的方式,逐渐转移出来或释放出来,由于系统的价值折旧,消费系统中输出的劳动潜能将会大于输入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劳动系统中输出的劳动量将会大于输入的劳动潜能,生产系统中输出的劳动价值将会大于输入的劳动量。可以大致这么认为:人在生长与以育过程中,构建自己的三个基本系统所需要的各种价值是由父母来提供;人到中年时,自己当上了父母,则需要承担相应的抚养子女的责任,本人的三个基本系统的构建价值将会通过折旧的方式释放出来,并转移到子女的身上。养老问题可以看作是系统的“善后处理”,既可通过子女来承担(即“养儿防老”方式),也可以通过养老保险来完成(即养老保险方式),不管是什么方式,都是人在中轻青年时期,在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通过折旧的方式,逐渐把一部分价值释放出来,并转移到子女身上或转移到社会保障部门,并通过子女或社会保障部门把这些价值“贮存”起来,延时到老年时期再进行消费。
三、劳动价值的度量
根据劳动价值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对应关系,可以采用“社会必要的补偿性使用价值消费量”来度量“劳动价值”。
1、“社会必要的”的具体内涵。显然,当Rx=1、Rl=1、Rs=1时,有:Qv=Qu,即在平均消费熟练度、平均劳动熟练度和平均生产熟练度时,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价值就等于他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社会必要的”可分为社会消费必要、社会劳动必要和社会生产必要三个方面的内容。同一社会时期、同一社会区域,劳动者的消费熟练度不同,相同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将会产生不同的劳动潜能,消费熟练度高的人,只需要消费较少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就可以产生较多的劳动潜能,因此所谓“社会必要的消费”就是要求劳动者具有社会平均的消费熟练度;同一社会时期、同一社会区域,劳动者的劳动熟练度不同,相同的劳动潜能将会产生不同的劳动量,劳动熟练度高的人,只需要消耗较少的劳动潜能,就可以产生较多的劳动量,因此所谓“社会必要的劳动”就是要求劳动者具有社会平均的消费熟练度;同一社会时期、同一社会区域,生产者的生产熟练度不同,相同的劳动量将会产生不同的劳动价值,生产熟练度高的人,只需要消耗较少的劳动量,就可以产生较多的劳动价值,因此所谓“社会必要的生产”就是要求生产者具有社会平均的生产熟练度。
2、“补偿性”的具体内涵。补偿性可分为消费补偿性、劳动补偿性和生产补偿性三个方面。①“消费补偿性”的具体内涵,任何消费系统都是投入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而产出劳动潜能,在消费熟练度为1时,消费系统投入的使用价值等于产出的劳动潜能。当消费系统所投入的使用价值要大于输出的劳动潜能时,就会有剩余的劳动潜能沉积在消费系统之中,使消费系统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即劳动者的消费能力将得到增强而逐渐发展,此时的消费系统处于“消费补偿有余”状态;当消费系统所投入的使用价值要小于输出的劳动潜能时,就会把原先积累的劳动潜能抽空出来,使消费系统处于不断的萎缩状态,即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将会不断衰减,此时的消费系统处于“消费补偿不足”状态;当消费系统所投入的使用价值等于输出的劳动潜能时,消费系统处于稳定的投入产出平衡状态,此时的消费系统处于“消费补偿平衡”状态。②“劳动补偿性”的具体内涵,任何劳动系统都是投入劳动潜能而产出劳动量,在劳动熟练度为1时,劳动系统投入的劳动潜能等于产出的劳动量。当劳动系统所投入的劳动潜能要大于输出的劳动量时,就会有剩余的劳动量沉积在劳动系统之中,使劳动系统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将得到增强而逐渐发展,此时的劳动系统处于“劳动补偿有余”状态;当劳动系统所投入的劳动潜能要小于输出的劳动量时,就会把原先积累的劳动量抽空出来,使劳动系统处于不断的萎缩状态,即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将会不断衰减,此时的劳动系统处于“劳动补偿不足”状态;当劳动系统所投入的劳动潜能等于输出的劳动量时,劳动系统处于稳定的投入产出平衡状态,此时的劳动系统处于“劳动补偿平衡”(简称为劳动补偿性)状态。③“生产补偿性”的具体内涵,任何生产系统都是投入劳动量而产出劳动价值,在生产熟练度为1时,生产系统投入的劳动量等于产出的劳动价值。当生产系统所投入的劳动量要大于输出的劳动价值时,就会有剩余的劳动价值沉积在生产系统之中,使生产系统处于不断的发展状态,此时的生产系统处于“生产补偿有余”状态;当生产系统所投入的劳动量要小于输出的劳动价值时,就会把原先积累的劳动价值抽空出来,使生产系统处于不断的萎缩状态,此时的生产系统处于“生产补偿不足”状态;当生产系统所投入的劳动量要等于输出的劳动价值时,生产系统处于稳定的投入产出平衡状态,此时的生产系统处于“生产补偿平衡”状态。
3、“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具体内涵: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价值形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价值层次包括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方面;其表现形式包括商品和非商品(如服务)两个方面;价值享受范围包括个体生活与居住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价值享受方式包括个体独享(即工资、补贴、保险等)、集体共享(即集体福利)和社会共享(即社会福利)三个方面;价值使用途径包括生活、教育(含义务教育费和职业培训)和工作三个方面;价值延伸范围包括幼儿与少年成长、中年与青年发展和老年退休三个方面;价值基本构成包括人类机体的消费系统、劳动系统和生产系统的构建价值(生长发育期间)、运行价值(中青年时间)和善后价值(老年期间)。
四、几点说明
1、消费熟练度、劳动熟练度和生产熟练度越高,相同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产生更多的劳动价值。
2、当补偿有余(消费补偿有余、劳动补偿有余和生产补偿有余)时,将会有部分劳动潜能、劳动量和劳动价值分别沉积于消费系统、劳动系统和生产系统之中,从而使相同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只能产出较少的劳动价值;当补偿不足(消费补偿不足、劳动补偿不足和生产补偿不足)时,将会有部分劳动潜能、劳动量和劳动价值分别抽空于消费系统、劳动系统和生产系统之中,从而使相同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可以产出较多的劳动价值。
3、劳动强度的变化不会改变劳动价值的度量方式。劳动强度的提高将会直接导致劳动量(具体而言是主劳动量)的增长,从而直接导致补偿性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的增长,而且在劳动强度较小时,这种增长是线性的,超过一定程度,这种增长将是非线性的,劳动强度增大到一定限度,工作量的微小增长将会导致劳动强度的极大增长。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某一特定的劳动岗位,通常存在一个最佳的劳动强度。
4、劳动复杂度的变化不会改变价值的度量方式。劳动复杂度的提高也将会导致劳动量(具体而言是附加劳动量)的增长,从而直接导致补偿性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的增长,由于这种劳动量主要产生于教育与培训阶段,通常不产生于实际工作阶段,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而且这种劳动量往往同时也凝聚了他人(如父母、教师、师傅、传媒工作人员等)的劳动量,往往被人们所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