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书店:向体验实体转型成为潮流


  上海将建立两个标志性大型书城,引发业内外关注——

  传统书店:向体验实体转型成为潮流

  作为新华文轩零售连锁事业部的总经理,鄢振曦曾强烈建议政府将书城的建设纳入其文化中心或商圈配套的规划中,以起到各地文化地标建设的作用。“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商圈的转移和成熟、文化消费的提升,书城的建设势在必然。”她的这一设想即将在上海得到实现。

  在日前颁布的《上海市新闻出版业“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记者看到这样一个信息——未来五年,上海将建立两个标志性大型书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表示,正在筹建中的书城将是集文化、阅读、展示、娱乐、休闲、生活、商业等于一体的多功能配套空间。

  与此同时,传统实体书店的生存困境,再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2005年,全国共有国有书店网点11897处,供销社网点3200处,集个体零售网点108130处;而到2009年,国有书店网点减少为9953处,供销社网点减少为1636处,集个体零售网点减少为104269处,三类网点4年就分别下降了16.34%、48.88%和3.57%。近年,已经迁址的北京第三极书局因连续亏损关门停业;重庆经典概念书城关门;贝塔斯曼连锁书店败走中国;上海第三大书店龙强书城宣布歇业;上海季风书店徐家汇店闭门谢客;新年伊始,上海的第二大书城博库书城也出现在了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第十批拟认定“特殊困难企业”》名单上……种种关于实体书店生存艰难的消息,不绝于耳。

  鉴于此,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张抗抗提交了“建议政府扶持传统书店及纸质书业”的提案。提案针对传统书店困境中的政府作为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张抗抗表示:就目前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看,相比较其他媒体产业,唯有图书产业各地都呈稳定发展态势,证明了它在传播知识和文化载体中的基础地位还有持续的生命力。但城市书店房价高、劳动力成本上升、销售下降及不同内容供给形式的全面发展,都给传统书店产业带来了巨大压力。对此,她指出:“走出目前困局的方法,除行业自身的积极努力之外,政府应给予国有和民营书店同等待遇,推行多种鼓励政策,使不同性质的传统书店共同得到发展。”

  张抗抗的建议在相关人士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出版人黎波呼吁,政府给书店减免税收,在传统渠道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在把社区书店纳入社区建设规划中,并给予优惠政策。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百货经营模式”的大众书局图书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缪炳文也表示,政府很有必要加强对传统实体书店,包括对民营实体书店的扶持,如让具备一定规模的民营书店在税收上享受与大型国有书店的同等待遇,免除或返还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然而,即使争取到政府的扶持,是否就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书业面临的难题。多数圈内人士给出的是否定答案。他们认为,传统书业如要更好地生存,主要还是有赖于积极寻找自救。有专家表示,当我们在抱怨网上书店、电子书、公立图书馆提供免费图书及数字内容,使得实体书店举步维艰时,也得从实体书店自身找原因。对新技术不敏感、对读者需求变化缺乏应对、对新的市场业态投入不足、对读者的服务意识不强,这些因素使得传统书业正在失去最佳的转型发展时机。

  中国出版集团总裁聂震宁认为,对于书店扶持与否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判断。如果传统书店在成本领先、差异化、专业化上无法胜出,被市场淘汰,“就没有扶持的必要”。但倘若将书店纳入城市文化场所概念,书店不再只是“卖书”的地方,而是文化交流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应该予以关注和重视。鄢振曦也表示,政府扶持并非是简单的拨款,“对实体书店的扶持应符合市场规律”。她更希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的阅读风气,形成氛围,从而进一步改善实体书店大的经营环境。

  对此,沪上首家咖啡馆书店“汉源书屋”的经营者、摄影师尔冬强表示赞同。在他看来,人们的阅读习惯在变,实体书店受到影响是必然的。不过,阅读更多是一种生活态度。在他的汉源书屋,随处能看到手拿Ipad看书的青年男女,感受着书店的氛围。“虽然很多人热衷网上买书,上海书城却依然人山人海,可见书店的资源并不够。”由此,他对建书城的举措表示赞赏,“大型的文化空间让更多爱书人有了去处,也给签售、文化讲座提供了机会。他同时更希望书店能遍布在上海的各个寻常巷陌,让读书成为上海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有书业人士提出,传统书店必须跳出传统书店死板的经营方式,在经营模式上有所创新。据记者了解,文化大卖场、体验式的Mall正成为不少渠道商看好的业态整合路径。与此同时,书店变成体验实体,为顾客提供立体的、多层次的购买体验正成为潮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阚宁辉表示:“书店并不仅仅是单纯购买图书的场所,我们不仅重视它的产业属性,同时更要注重其公共属性。”